首页 ->> 正文

谜一样的女作家,谜一样的“守望者”

http://qnck.cyol.com 郭悦 2015-07-31 15:29 中青报订阅

  因身体欠佳,哈珀·李淡出公众视野已久。

  书商打出了“感谢李女士”的招贴

  在影视剧等衍生作品渲染下,芬奇律师(左)等角色成了一代美国人的偶像(图为《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年版电影剧照)。

  沉寂半个世纪后,哈珀·李携尘封多年的《设立守望者》重返文坛。作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姊妹篇,这部“新作”在给女作家带来名利之外,也把她引向了争议的漩涡。

  ------------------------------------------------------------------------

  1960年,美国作家哈珀·李凭借《杀死一只知更鸟》一举成名,并从此封笔。今年7月14日,她尘封55年的作品《设立守望者》终于面世,几乎在一夜间红遍了英语世界。然而,围绕这本在上市之前就注定会畅销的新作,美国文坛的争议之声持续高涨。

  被指“颠覆”童年英雄

  在89岁的哈珀·李的故乡门罗维尔,距城市广场两个街区的一家书店生意兴隆。这天,詹妮弗·布林克利和朋友米科维奇早早来到柜台前,预订备受期待的《设立守望者》。

  “我们都是哈珀和《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超级粉丝。”这两位来参加年度研讨会的作家告诉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这部来自女作家故乡的新书有着特别的意义。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设立守望者》上市首周即热卖110万册,迅速登顶亚马逊图书畅销榜。原计划首批印刷200万册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见状,立刻决定加印330万册。

  读者们的狂热主要源于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钟爱。那是一部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雄踞98周、销量超过4000万册的“神作”。靠着它,李每年能拿到320万美元版税。

  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从童年时代起,就深深着迷于《杀死一只知更鸟》。当时,她和母亲生活在密尔沃基,没钱买书,只能去图书馆借阅。后来,奥普拉花了两年时间试图见到李,最终只是与之在纽约共进午餐,没能邀请她上节目。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我们民族的小说。我想成为(主人公)斯科特,渴望拥有像阿提克斯·芬奇那样的父亲。”奥普拉告诉英国《卫报》。

  《杀死一只知更鸟》描绘了6岁小女孩斯科特眼中荒谬但依然有善意和人性光辉的世界,被诬告强奸白人女性的黑人在她父亲的帮助下得以平反。然而,在《设立守望者》中,长大后的斯科特回到故乡,却发现父亲和男友都是狭隘、愚昧、充满偏见的种族主义者。

  和美国文学殿堂中的许多经典角色一样,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以自己父亲为原型创造的角色芬奇已成为道德模范、民权斗士,多年来以各种形式被神化。而在《设立守望者中》,许多读者惊讶而困惑地发现,自己心爱的角色竟然认同白人至上主义思想。

  正如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所说,巨大的差异让许多人失望、愤怒甚至崩溃,读者更愿意记住以“不朽的高贵律师”形象示人的芬奇。《华盛顿邮报》直言不讳地批评说,《设立守望者》根本不是新作,而是一部达不到发表水准的粗糙草稿,它不仅情节混乱、语言不通,而且显然有很多段落在经过修改后,重复出现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

  但在另一些文化评论家看来,新书塑造的角色跳出了美国“白人救世主”式传统故事的窠臼,更细致地描绘了美国种族文化的微妙之处,比英雄主义的故事更真实。

  “‘新’芬奇的重要性在于,他的偏见有层次、很复杂。”《纽约时报》写道,“他看似矛盾地将同情和偏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现实时常如此。种族问题遂延续数十年,难以解决。”

  曾在2006年将《杀死一只知更鸟》评价为“道德兴奋剂”、为阿提克斯·芬奇律师贴上“道德完人”标签的《纽约客》杂志指出,关于《设立守望者》的争论,不仅决定了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决定了人们是否应该改变理解《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方式。

  美国Vox新闻网认为,正所谓成长即幻灭,《设立守望者》的真正意义在于:意识到你的童年英雄并不完美,并不会玷污《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英雄形象。

  “续作”面世历经坎坷

  自2007年中风后,哈珀·李就搬到了门罗维尔的一家小型养老院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此前的漫长岁月里,她悄无声息地“隐身”在纽约曼哈顿的一间公寓,偶尔和朋友吃饭、听音乐会、打高尔夫,极少在媒体上和公众场合现身。

  “我从未期望《杀死一只知更鸟》会成功。”李在1964年的最后一次公开访谈中提到,“我希望从公众那儿获得一些鼓励,但我得到的太多了,从某些角度看,这让人有些害怕。”此后,她拒绝接受一切采访或出版续作,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她很难再超越自我。

  据《卫报》报道,《设立守望者》的故事年代设定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20年后,但它的创作时间早于后者,将它视为“续作”并不严谨。

  《纽约时报》称,早在1957年,时年31岁的李就把《设立守望者》的初版手稿寄到了出版社,年近六旬的老编辑泰·胡霍夫认为,它更像是轶事集而非小说,不适合出版。这位希望为年轻作家铺设坦途的编辑告诉李,她更应该写写女主角斯科特小时候的事。

  和大多数未曾发表过作品的新人一样,李对自己的能力毫无把握,只能在胡霍夫的引导下不断修改。接下来的几年里,两人时常相互探讨,李几乎重写了自己的故事,《杀死一只知更鸟》因此变得更加完整、救赎色彩更浓,也充满了胡霍夫的个人观念。

  《设立守望者》却在此过程中被逐渐淡忘。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直到去年8月,李的律师兼友人托尼亚·卡特在她家中整理档案时,才无意间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原稿后发现了《设立守望者》的文字。今年2月4日,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将出版此书。

  这个发现过于突然,以至于很多人质疑,李是否同意《设立守望者》面世?毕竟,这位虚弱地坐在轮椅上的普利策奖得主不仅近乎耳聋目盲,而且早已宣布不会发表新作。更有批评人士相信,手稿被发现的时机过于巧合,它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草稿,而是东拼西凑的噱头。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李的姐姐爱丽丝2014年去世后,卡特接管了其法律事务,发现手稿和宣布出版就在此事前后。苏富比拍卖行表示,早在2011年,它的稀有书籍专家和李当时的经纪人萨缪尔·平库斯就已得悉第二份手稿的存在。

  今年年初,亚拉巴马州政府甚至专门为此启动了一项调查,结论是:李没有遭受虐待或胁迫的证据。事实上,正如NPR所说,公众可能永远不会真正知道哈珀·李为什么同意出版《设立守望者》,除非她在余生中决定打破沉默。

  “她的名字支撑着整座城镇”

  在门罗维尔,法院大楼咖啡店的老板珍妮特·索耶相信李对如今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但她不否认,后者的创作成果给这座小镇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它今年帮我赚了一大笔。”她告诉美国彭博社,咖啡店里的“布汉堡”和“芬奇薯条”的创意,都来自那本经典之作。

  88岁的玛丽·塔克是李的老友,她不知道出版《设立守望者》是否是李的意愿,却没法轻易问出口,更何况后者身体欠佳,得花一段时间才能认出熟人来。81岁的厨师山姆·特勒尔曾每周给李送去烤土豆汤,直到卡特禁止他前去探望,并宣称李“压根不喜欢这种食物”。

  在卡特协助下,多年来淡泊名利的李似乎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遗产表现出了更多兴趣。2012年,李开始申请《杀死一只知更鸟》相关商品的注册商标,招来贩卖装饰品、T恤的当地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激烈反对。2013年,李通过法律程序,收回了《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版权。去年,她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监督博物馆对她作品的利用情况。

  从经济角度出发,李似乎没有理由不出版《设立守望者》。这本书如果持续热销,她将赚到更多钱,她的“知更鸟商业帝国”也将更加稳固。镇上的人不愿相信这是李本人的意志,而是选择迁怒于卡特,以至于挂在她名下的一家餐厅始终门可罗雀,只能关门大吉。

  在书店老板斯宾塞·马德利看来,门罗维尔已被关于《设立守望者》的争议分裂,但他告诉NPR,自己不介意——他卖出了5000多本新书,纵使前所未有的成功背后是弥漫于坊间的种种猜疑。

  每到春天,当地居民都会在法院大楼前排演一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戏剧,门票收入高达20万美元。每年,大约3万名游客来这里“朝圣”,拯救了这个纺织业和木材业逐渐衰落的城镇。镇上有知更鸟旅馆、同主题的喷泉美式餐厅,就连城镇的标志都是一只知更鸟。走在门罗维尔街头,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踏在《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书页之上。

  “哈珀·李就是这座小镇的血液,她的名字支撑着整座城镇。”马德利说,“这个又聋又盲的老妇人是一位圣徒,她让我们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时政
30年后衣锦还乡:奥巴马访肯尼亚

与一丝不苟的国事访问相比,奥巴马的肯尼亚之行更像一出情感充沛的“回乡记”。[全文>>]

俄罗斯经济依旧“寒气”逼人

俄罗斯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严重,官方贫困率也从去年的11%上升至14%。[全文>>]

财富
“金砖”引擎面临大修?

金砖国家一直被看作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近两年,它们的经济普遍出现了增长乏力。[全文>>]

开拓海外市场,本土化是密匙

不同国家的国民,即便语言相同,甚至同宗同源,消费习惯也可能大相径庭。[全文>>]

文化
成功人士的婚姻为何短命

真正值得我们探究的不是有多少明星分道扬镳,而是究竟是什么令他们做此选择。[全文>>]

哈佛学霸:做人比求知更重要

从哈佛大学的“学霸”到致力于社会效益的创业者,这个23岁的男孩始终很“拼”。[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