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协议的达成,是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僵局的成功范例,并为重启朝鲜半岛无核化创造了一定氛围,但说它会对半岛无核化产生实质性影响,为时过早。
-------------------------------------------------------------------
经过近十年长跑,伊核谈判最终达成了全面协议。德黑兰确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并承诺将离心机数量削减2/3。核实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后,国际社会对其的经济和金融制裁也将陆续解除。外界有理由欢呼:伊核协议的达成有助于避免中东地区的核扩散,并为伊朗与西方国家修复关系打开方便之门。
欢喜之余,更有一些人将目光转向东北亚,遐想:伊核问题既已解决,朝核问题是否也破局有望?冷静观察,伊核协议的达成,无疑是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僵局的成功范例,并为重启朝鲜半岛无核化创造了一定的氛围,但说它会对半岛无核化产生实质性影响,终归为时过早。究其原因,无非是在这两盘棋局中,当事国的处境和战略需求迥异。
明眼人都不会否认,美国的推动是伊核协议达成的关键。华盛顿如此积极,是出于对全球战略布局的考量——为了全力推进“亚太再平衡”,美国希望欧洲、中东保持稳定,避免被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内战和“伊斯兰国”绊住脚步。而伊朗是中东主要国家之一,美方推动解决伊核问题,可以有效缓和对伊关系,再借伊朗的影响力来平衡地区局势。确认中东翻不起大浪,华盛顿才能安心抽身,倾注精力于亚太。
朝鲜则不会有这种机遇。美国同样是朝核问题的关键玩家,保持半岛局势适度紧张,在它看来反倒符合当前战略。所谓亚太再平衡,无非是从军事上拉紧同盟网络,增强针对中国的物理力量,经济上打压、分解东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势头;朝核问题的存在,方便了美国随时出来插一脚,为后者提供了话柄或曰“抓手”。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白宫和五角大楼在半岛无核化议题上动作暧昧,一直奉行对朝“战略忍耐”,对朝鲜拥核保持观望。
其次,美方积极推动解决伊核问题,还源自更深层次的担忧,即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很多国家政局不稳,恐怖活动猖獗。在这种环境下,如果长期不作为或“乱作为”,未来的核扩散或将难以控制,对美国来说是致命威胁。反观朝鲜,地理条件限制了其核扩散能力,有利于外部监管,至少在美国看来,其“危险级”要低很多。
伊朗的转变是促成伊核协议达成的又一重要因素,可以说,国内的政治、经济压力是德黑兰进行立场调整的动因。在长期制裁下,伊朗经济低迷、民生日益艰难,对该国政治精英造成了巨大压力。鲁哈尼就任总统后,一改前任的强硬作风,将核开发作为谋求缓和与西方关系的一张牌来打,亦属顺理成章。此次协议达成后,伊朗不仅能赎回被冻结的1000亿美元巨额资产,更为石油出口重新打开了通道,为改善民生、平抑社会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
尽管同样以强硬著称,朝鲜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伊朗差异巨大。客观地讲,平壤推进核计划,更多是为了维护体制安全,属于确保生存利益范畴的考虑,因此,只要来自美国的威胁不消除,安全上得不到可靠保障,仅仅是经济诱惑根本不足以让朝鲜弃核。
朝鲜官方的表态为此提供了佐证。上周,朝鲜外务省再度声明“绝不会放弃核武器”,并指责美国将伊核与朝核相提并论,强调“这(伊核)与朝鲜的情况完全不同”。何况,就算白宫突然开窍,有意推动解决朝核问题,平壤是否积极响应仍是未知数;因为,基于多年来与美国博弈的经验教训,朝鲜已不会轻易相信任期末的美国总统做出的承诺。
让人扼腕的是,在推动半岛无核化方面,相关六国早在2005年就达成了“9.19联合声明”及配套的“2.13协议”和“10.3协议”,但在实践中出现问题,落实进程中断,最终被启动更晚的伊核谈判“反超”。此外,伊核协议出炉的过程异常艰难,预示着其今后的实施进程同样不容盲目乐观,如何切实落实协议内容,尤为关键。
与半岛事务纠缠在一起,朝核问题变量繁多,解决难度与伊核问题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即便伊核无法撬动朝核,它至少让人们重新相信,对话协商仍是化解僵局的有效途径。
(作者是政治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中韩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任期只剩17个月的奥巴马来说,亿似乎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实现在非洲的政治遗产。[全文>>]
一场由偷手机事件引发的大规模暴力冲突在马来西亚引起广泛关注,网络谣言在其中推波助澜。[全文>>]
许多中国买家斥百万美元购房空置的做法,更是被当地人视作眼中钉,并引发了对"鬼城"的担忧。[全文>>]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7月14日达成后,因遭受制裁而陷入经济困境的伊朗很快看到了希望。[全文>>]
真正值得我们探究的不是有多少明星分道扬镳,而是究竟是什么令他们做此选择。[全文>>]
从哈佛大学的“学霸”到致力于社会效益的创业者,这个23岁的男孩始终很“拼”。[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