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无歧视 打球很平等
美国黑人球员为日本棒球奠基
本报记者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5年07月22日
28
版)
|
1927年4月,朗尼·古德温(右一)率皇家巨人队赴日比赛。 |
|
当时的日本报纸大篇幅介绍“超级外援”詹姆斯·邦纳。 |
|
日本报纸标题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黑人棒球选手发现了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竞技天堂——日本。那些最早赴日的黑人球员,堪称塑造了这个东方国家的棒球文化,并充当了美、日之间的“体育外交”大使。
体育和历史爱好者,或许会对美国棒球明星杰基·罗宾森有所耳闻。上世纪40年代,作为首位登上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赛场的黑人球员,他因挑战种族歧视而永载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罗宾森扬名10余年前,就有一批黑人棒球选手超越了“肤色鸿沟”;而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竟成为这些平权先锋的舞台。
“迷人的黑色投手”广受追捧
对詹姆斯·邦纳来说,1936年10月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这名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乡下的黑人青年刚推开客船的舱门,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尽管曾在祖国创下连续3场比赛打出46记好球的光辉纪录,但24岁的邦纳从未受过这般礼遇。他有些不适应,但还是快速走下船舷,一步跳上了东京港的码头。在他眼前,一段全新而神秘的旅程逐渐展开。
邦纳的新东家是日本职业棒球联盟的大东京俱乐部,之前一个赛季,这支弱旅以13负、1平、0胜的尴尬成绩收官。作为来自棒球王国美国的使者,他的到来不仅让球队振奋,更让媒体兴奋,日本记者不厌其烦地报道有关他的一切,甚至用“迷人的黑色投手”、“惊奇的三振纪录持有者”形容他。无疑,邦纳的到来点燃了日本民众的好奇心。
在异国他乡受到如此追捧,邦纳受宠若惊。彼时,民权运动尚未在美国兴起,身处“黑白分明”的社会氛围下,再有天赋的黑人球员也无法在被白人垄断的职业联赛里容身。
而在远隔万里的日本,邦纳不仅没因肤色而被另眼相看,反而享受了国王般的待遇。资料显示,邦纳每月能拿400日元工资,而同期日本头号棒球明星泽村荣治的月薪不过120日元;不仅如此,邦纳每晚还能得到一份特别嘉奖——牛排大餐。
彼时,日美尚未陷入战争,棒球一度成为两国友谊的桥梁。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看来,邦纳在日本的经历,堪称棒球史上“最大胆、也最易被忽视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邦纳的一小步,奠定了棒球在日本的基础,也塑造了它的未来。
以“亲善之旅”赢得超高人气
美国黑人球员在日本打拼的故事,要从美国棒球联赛的赛制说起。在那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白人在最受瞩目的美国职棒大联盟中自由挥棒,黑人则只能屈居边缘化的“黑人联盟”,半职业化地打球。即便如此,黑人联盟仍孕育出一批顶尖选手与经理人。洛杉矶白袜队的经理人朗尼·古德温就是其中之一,他麾下的球员几乎全是黑人。
1925年,洛杉矶白袜队与由日裔美国人组成的“弗雷斯诺俱乐部”进行了一场对决。赛后,弗雷斯诺俱乐部经理人、号称“日裔美国棒球之父”的钱村健一,与古德温举杯对饮。此前数年,钱村多次带领日裔美国球员回日本推广棒球运动。觥筹交错间,他对古德温表示,希望后者能派出一些球员加入这项事业,共同开启一段“华丽的冒险”。
90年前的日本,棒球运动的人气远不及当下。1870年,美国内战老兵霍勒斯·威尔逊将棒球引入这个岛国,但直到1894年,它才有了正式的日本名字——“野球”。当钱村和古德温酝酿把美国黑人球员带去日本时,后者刚刚建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球场。
棒球历史学家比尔·斯坦普斯分析称,钱村深知棒球在自己的故乡拥有巨大潜力,几场表演赛就会让他赚得盆满钵满。而对古德温来说,来自遥远亚洲的邀请也足够令人兴奋:他手下的黑人球员大多家境贫寒,海外巡回赛对他们来说是个好主意。
1927年春,古德温率黑人联盟全明星队登陆日本,美日棒球“亲善之旅”拉开序幕。总计14人的客队被命名为“皇家巨人”。据参赛的日本球员回忆,美国球员在场边热身时,他和队友“心里交织的只有恐惧与敬畏”。毫无悬念地,古德温和他的伙伴们赢得了胜利,日本球员倒也没因此懊恼——“(美国人)取胜后毫无傲慢之态,非常绅士”。
由此,日本公众对棒球运动好感大增。MLB官方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黑人球员在日本的绅士风度,为其换来了“更多回报”:“日本天皇亲手将奖杯颁发给‘皇家巨人’队的一名击球手,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进步;毕竟,当时在其他多数国家,黑人仍被视为二等公民。”
黑人联盟名宿比兹·梅基的侄孙雷·梅基回忆称,黑人棒球选手在日本感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温暖。“日本人见他们时,总会张开双臂,随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回应。”他告诉NPR,“在东京,他们找到了自由的感觉。”
少数族裔纷纷“以球会友”
时间推至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黑人球员在日本已声誉斐然,但在本国依然备受冷落。好在这种情况正逐渐发生改变——在加州,美国棒球史上“最大胆、也最易被忽略的实验之一”正在兴起。在那里,棒球文化开始向更自由、更多元的方向迈进,也为詹姆斯·邦纳日后远渡重洋埋下了伏笔。
1930年,一个由电台主持人、记者和娱乐大亨赞助的非职业棒球联盟——伯克利国际联盟宣告成立。《旧金山周刊》称,当时,该联盟汇集了大量的民间高手,及游离于白人联赛之外的非专业球员,其中不仅有黑人,日裔乃至华裔人士也不少;他们分享体育馆、训练场并同场竞技,这在当时甚为少见。
此前,在美国多数地区,棒球运动员只能沿着“种族分界”竞技——黑人只能和黑人比赛,华人只能与华人比赛,不同族裔的球队甚至不能出现在同一赛场。伯克利国际联盟打破了这一束缚。正如《旧金山周刊》专栏作家瑞安·维瑞特所说,这个组织真正的意义在于凝聚各个种族,“在那里,看不出有什么让他们无法共存的理由”。
记录显示,伯克利国际联盟的每场比赛都会吸引超过四位数的观众——对半职业球队来说,这已经很了不起。体育历史学家拉尔夫·皮尔斯在著作《从朝日到斑马》中评价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像‘朝日·圣何塞’这样的日裔球队,就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他们赢得了一批忠实的拥趸,其中不乏白人。”
彼时,黑人棒球联盟的创始人卢比·福斯特做过一段时间的球队经理人。在他印象中,在俄勒冈州举行巡回赛时,他总是为找酒店和餐厅发愁,屡屡因肤色被拒之门外。唯独一家日本餐厅没对这群黑人球员另眼相待。或许是出于对日本人的好感,后来,一封来自日本的邀请函发到福斯特手上时,他几乎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了。
日本职棒联赛受益至今?
翻开1927年5月号的日本《棒球世界》杂志,日本名人堂球员浜崎真二与“皇家巨人”队球员的合影赫然在目。照片中,握在一起的两只手,展现了不同种族间的平等。
退役后的浜崎成为经理人。日本联赛对外国球员开放后,他立即招募了两名美国黑人选手。球队老板一度反对,但浜崎执拗地表示,“如果你不需要黑人球员,意味着你不需要我。”
浜崎相中的第一位“超级外援”便是詹姆斯·邦纳。据说,邦纳抵日后,先是打了几场非官方的比赛,表现非常出色——他的潜水艇式投球法(又称下勾投法)完美无缺。有日方球员称,看上去,没有任何人能击中邦纳投出的球。
然而,邦纳的实战成绩与他的名声并不匹配。赛季开始后,他的队伍连输4场,特别是在第3场比赛中,邦纳的一次个人失误让整个球队陷入泥潭。日本媒体对他的态度也从仰慕,到困惑、质疑,最后变为抨击。最终,这位一度被誉为“铁臂黑旋风”的青年才俊与俱乐部提前解约,销声匿迹。
或许,这就是邦纳甚少被后人记起的原因——他在日本的职业生涯短暂且鲜有亮点。然而,一切都该归咎于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吗?从大东京队老板的回忆录中,人们似乎能找到些许端倪。这位老板承认,自己当时并不了解棒球,可能“过早地”赶走了这位天才少年。“倘若当初能让邦纳更多地专注于训练,他或许会成为震撼日本乃至美国的棒球大师。”
在棒球历史学家斯坦普斯看来,邦纳在日本的经历算不上出彩,但他对日本棒球运动的影响犹在。“棒球运动员成为美、日之间友谊的桥梁。特别是黑人球员,他们尊重日本同行,鼓励日本本国开展棒球运动,他们的到来为日本棒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黑人球员甚至塑造了日本职棒联赛如今的风格——“他们强调团队合作、手腕投球和短打触击,颇似当年黑人联盟的风格,而与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大联盟相去甚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黑人棒球选手发现了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竞技天堂——日本。那些最早赴日的黑人球员,堪称塑造了这个东方国家的棒球文化,并充当了美、日之间的“体育外交”大使。
体育和历史爱好者,或许会对美国棒球明星杰基·罗宾森有所耳闻。上世纪40年代,作为首位登上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赛场的黑人球员,他因挑战种族歧视而永载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罗宾森扬名10余年前,就有一批黑人棒球选手超越了“肤色鸿沟”;而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竟成为这些平权先锋的舞台。
“迷人的黑色投手”广受追捧
对詹姆斯·邦纳来说,1936年10月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那天,这名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乡下的黑人青年刚推开客船的舱门,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尽管曾在祖国创下连续3场比赛打出46记好球的光辉纪录,但24岁的邦纳从未受过这般礼遇。他有些不适应,但还是快速走下船舷,一步跳上了东京港的码头。在他眼前,一段全新而神秘的旅程逐渐展开。
邦纳的新东家是日本职业棒球联盟的大东京俱乐部,之前一个赛季,这支弱旅以13负、1平、0胜的尴尬成绩收官。作为来自棒球王国美国的使者,他的到来不仅让球队振奋,更让媒体兴奋,日本记者不厌其烦地报道有关他的一切,甚至用“迷人的黑色投手”、“惊奇的三振纪录持有者”形容他。无疑,邦纳的到来点燃了日本民众的好奇心。
在异国他乡受到如此追捧,邦纳受宠若惊。彼时,民权运动尚未在美国兴起,身处“黑白分明”的社会氛围下,再有天赋的黑人球员也无法在被白人垄断的职业联赛里容身。
而在远隔万里的日本,邦纳不仅没因肤色而被另眼相看,反而享受了国王般的待遇。资料显示,邦纳每月能拿400日元工资,而同期日本头号棒球明星泽村荣治的月薪不过120日元;不仅如此,邦纳每晚还能得到一份特别嘉奖——牛排大餐。
彼时,日美尚未陷入战争,棒球一度成为两国友谊的桥梁。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看来,邦纳在日本的经历,堪称棒球史上“最大胆、也最易被忽视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邦纳的一小步,奠定了棒球在日本的基础,也塑造了它的未来。
以“亲善之旅”赢得超高人气
美国黑人球员在日本打拼的故事,要从美国棒球联赛的赛制说起。在那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白人在最受瞩目的美国职棒大联盟中自由挥棒,黑人则只能屈居边缘化的“黑人联盟”,半职业化地打球。即便如此,黑人联盟仍孕育出一批顶尖选手与经理人。洛杉矶白袜队的经理人朗尼·古德温就是其中之一,他麾下的球员几乎全是黑人。
1925年,洛杉矶白袜队与由日裔美国人组成的“弗雷斯诺俱乐部”进行了一场对决。赛后,弗雷斯诺俱乐部经理人、号称“日裔美国棒球之父”的钱村健一,与古德温举杯对饮。此前数年,钱村多次带领日裔美国球员回日本推广棒球运动。觥筹交错间,他对古德温表示,希望后者能派出一些球员加入这项事业,共同开启一段“华丽的冒险”。
90年前的日本,棒球运动的人气远不及当下。1870年,美国内战老兵霍勒斯·威尔逊将棒球引入这个岛国,但直到1894年,它才有了正式的日本名字——“野球”。当钱村和古德温酝酿把美国黑人球员带去日本时,后者刚刚建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球场。
棒球历史学家比尔·斯坦普斯分析称,钱村深知棒球在自己的故乡拥有巨大潜力,几场表演赛就会让他赚得盆满钵满。而对古德温来说,来自遥远亚洲的邀请也足够令人兴奋:他手下的黑人球员大多家境贫寒,海外巡回赛对他们来说是个好主意。
1927年春,古德温率黑人联盟全明星队登陆日本,美日棒球“亲善之旅”拉开序幕。总计14人的客队被命名为“皇家巨人”。据参赛的日本球员回忆,美国球员在场边热身时,他和队友“心里交织的只有恐惧与敬畏”。毫无悬念地,古德温和他的伙伴们赢得了胜利,日本球员倒也没因此懊恼——“(美国人)取胜后毫无傲慢之态,非常绅士”。
由此,日本公众对棒球运动好感大增。MLB官方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黑人球员在日本的绅士风度,为其换来了“更多回报”:“日本天皇亲手将奖杯颁发给‘皇家巨人’队的一名击球手,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进步;毕竟,当时在其他多数国家,黑人仍被视为二等公民。”
黑人联盟名宿比兹·梅基的侄孙雷·梅基回忆称,黑人棒球选手在日本感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温暖。“日本人见他们时,总会张开双臂,随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回应。”他告诉NPR,“在东京,他们找到了自由的感觉。”
少数族裔纷纷“以球会友”
时间推至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黑人球员在日本已声誉斐然,但在本国依然备受冷落。好在这种情况正逐渐发生改变——在加州,美国棒球史上“最大胆、也最易被忽略的实验之一”正在兴起。在那里,棒球文化开始向更自由、更多元的方向迈进,也为詹姆斯·邦纳日后远渡重洋埋下了伏笔。
1930年,一个由电台主持人、记者和娱乐大亨赞助的非职业棒球联盟——伯克利国际联盟宣告成立。《旧金山周刊》称,当时,该联盟汇集了大量的民间高手,及游离于白人联赛之外的非专业球员,其中不仅有黑人,日裔乃至华裔人士也不少;他们分享体育馆、训练场并同场竞技,这在当时甚为少见。
此前,在美国多数地区,棒球运动员只能沿着“种族分界”竞技——黑人只能和黑人比赛,华人只能与华人比赛,不同族裔的球队甚至不能出现在同一赛场。伯克利国际联盟打破了这一束缚。正如《旧金山周刊》专栏作家瑞安·维瑞特所说,这个组织真正的意义在于凝聚各个种族,“在那里,看不出有什么让他们无法共存的理由”。
记录显示,伯克利国际联盟的每场比赛都会吸引超过四位数的观众——对半职业球队来说,这已经很了不起。体育历史学家拉尔夫·皮尔斯在著作《从朝日到斑马》中评价说:“早在20世纪20年代,像‘朝日·圣何塞’这样的日裔球队,就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报道,他们赢得了一批忠实的拥趸,其中不乏白人。”
彼时,黑人棒球联盟的创始人卢比·福斯特做过一段时间的球队经理人。在他印象中,在俄勒冈州举行巡回赛时,他总是为找酒店和餐厅发愁,屡屡因肤色被拒之门外。唯独一家日本餐厅没对这群黑人球员另眼相待。或许是出于对日本人的好感,后来,一封来自日本的邀请函发到福斯特手上时,他几乎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了。
日本职棒联赛受益至今?
翻开1927年5月号的日本《棒球世界》杂志,日本名人堂球员浜崎真二与“皇家巨人”队球员的合影赫然在目。照片中,握在一起的两只手,展现了不同种族间的平等。
退役后的浜崎成为经理人。日本联赛对外国球员开放后,他立即招募了两名美国黑人选手。球队老板一度反对,但浜崎执拗地表示,“如果你不需要黑人球员,意味着你不需要我。”
浜崎相中的第一位“超级外援”便是詹姆斯·邦纳。据说,邦纳抵日后,先是打了几场非官方的比赛,表现非常出色——他的潜水艇式投球法(又称下勾投法)完美无缺。有日方球员称,看上去,没有任何人能击中邦纳投出的球。
然而,邦纳的实战成绩与他的名声并不匹配。赛季开始后,他的队伍连输4场,特别是在第3场比赛中,邦纳的一次个人失误让整个球队陷入泥潭。日本媒体对他的态度也从仰慕,到困惑、质疑,最后变为抨击。最终,这位一度被誉为“铁臂黑旋风”的青年才俊与俱乐部提前解约,销声匿迹。
或许,这就是邦纳甚少被后人记起的原因——他在日本的职业生涯短暂且鲜有亮点。然而,一切都该归咎于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吗?从大东京队老板的回忆录中,人们似乎能找到些许端倪。这位老板承认,自己当时并不了解棒球,可能“过早地”赶走了这位天才少年。“倘若当初能让邦纳更多地专注于训练,他或许会成为震撼日本乃至美国的棒球大师。”
在棒球历史学家斯坦普斯看来,邦纳在日本的经历算不上出彩,但他对日本棒球运动的影响犹在。“棒球运动员成为美、日之间友谊的桥梁。特别是黑人球员,他们尊重日本同行,鼓励日本本国开展棒球运动,他们的到来为日本棒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黑人球员甚至塑造了日本职棒联赛如今的风格——“他们强调团队合作、手腕投球和短打触击,颇似当年黑人联盟的风格,而与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大联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