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爱因斯坦信上帝吗?》连载三

苯分子结构是被“梦到”的吗

http://qnck.cyol.com ::作者 方舟子 2009-09-04 23:11 中青报订阅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一直被各种科普文章津津乐道,并被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典型案例。然而本书指出,凯库勒实际上并非揭开苯分子结构之谜的第一人;“在梦中受到启发”之说,更像是他对抄袭前人学术成果的一种掩饰。

  “梦中发现”竟系捏造

  你很可能在中学课堂上听到过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这个故事说: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原子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

  凯库勒是在1865年发表有关苯环结构的论文的。1890年,在柏林举行的25周年庆祝大会上,他首次提到了这个梦。和后来的流行版本略有区别,他说自己是在火炉前做的梦。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全世界,不仅一般人觉得奇妙,心理学家更是对它感兴趣。一百多年来,很多学者在提出有关梦或创造性的理论时,都喜欢以此为例。据说,它是研究创造性的心理学文献中被举得最多的例子。

  一个人是否做过某个梦,由他自己说了算,空口无凭,不好判断真假。不过,凯库勒做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的,这就有可能找到支持或反对它的间接证据。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化学教授约翰·沃提兹对凯库勒留下的资料做了透彻的研究,结果发现有众多间接证据能够证明他别有用心地捏造了这个故事。

  以“爱国”之名搞剽窃

  关键证据有一条就够了。凯库勒说自己是受梦的启发发现苯环结构的,如果我们能证明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苯环结构,而且凯库勒还知情,那么就有理由质疑凯库勒没说真话。事实的确如此。沃提兹发现,早在1854年,法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劳伦在《化学方法》一书中,就把苯的分子结构画成六角形。沃提兹还找到了凯库勒在1854年7月4日写的一封信,说他把劳伦的著作译成了德文。这表明凯库勒熟悉劳伦的这本书。不过,凯库勒始终没有提及劳伦对苯环结构的研究,只提到后者的其他工作。

  显然,凯库勒是没有必要从梦中得到启发的。编造这个离奇故事的原因,可能正是为了不想让人知道他的重大发现与法国人有关。当时的德国反法情绪盛行,年轻时曾在巴黎留学的凯库勒也受到感染。沃提兹注意到,凯库勒曾在书信中把法国人叫做“狗崽子”。或许可以说,这是一种在“爱国”名义下的剽窃行为。

  在凯库勒之前,提出苯是环状结构的其实不止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奥地利化学家约瑟夫·洛希米特,他在1861年出版的《化学研究》一书也画出了苯的环状结构。凯库勒同样看过这本书——在1862年1月4日给学生的信中,他提到洛希米特关于分子结构的描述“令人困惑”。所以,即便凯库勒在1865年时已忘了法国人的假说,也还可以从洛希米特的著作那里得到启发,而不必靠做梦。

  自此真相该大白了吧?并不。不仅科普文章、大众媒体依然对凯库勒的梦津津乐道,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也继续煞有介事地开展研究。笔者注意到,2002年举行的第4届创造性与认知国际会议上,还有人举凯库勒的梦为例。由此可见,一个有趣的虚构故事是很难被枯燥的事实真相所取代的,尤其是当它可以被用来支持自己的学说时更是如此。

  (::节选自《爱因斯坦信上帝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分享到:
时政
雾霾把中国精英“赶”到海外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美国"千禧一代"是什么生活状态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财富
中国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外媒:中国打开民营银行大门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文化
为什么雷达找不到MH370?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外挂抢票:粉丝与“黄牛”之战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