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上有关政府主导的“北京共识”是否将取代自由市场的“华盛顿共识”的探讨方兴未艾。最近,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助理拉里·萨默斯在一次演讲中又提出“孟买共识”(指印度的政治经济模式),并认为未来“孟买共识”可能超越“北京共识”。
11月6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弟子姚洋在北京大学“北京论坛(2010)”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就“北京共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有所谓‘北京共识’的话,那么我认为中国政治经济模式有以下三个特点。”姚洋说。
首先是“实用主义”,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当中检验真理。第二是相较于政策的“纯洁性”而言,更加注重政策的“有效性”,“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着老鼠就是好猫”。
此前姚洋曾撰文指出,所谓有效的制度,就是在特定条件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这些制度可能不纯洁,但可达到一定目标。乡镇企业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明晰,却发挥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双方的优势,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制度框架下,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如价格双轨制、地方财政分权等,都属于这种中间状态的制度。就单个制度而言,它们无一是完美的,但组合在一起却把中国的制度变迁向前推进了一步,而许多这样的步骤加总在一起,就完成了中国的制度转型。
第三个特点即“中性的政府”。“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证明,中国政府不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姚洋说,“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或者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
但姚洋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北京共识”有终结的危险。今年年初,姚洋给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撰文称,中国经济增长虽然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收入失衡不断加剧,内部和外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总体基尼系数于2008年达到0.47,中国的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的三倍半,城乡差距之大为世界之最。
同时,中国增长的奇迹也留下了不稳定因素。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8000美元时,经济发展开始停滞,收入不平等开始增长,社会冲突开始爆发。事实上,中国已经进入此阶段。
作为国民收入之一的居民收入正在下降,使得经济扩张的同时,百姓没有感到收入的同等进步。而且,人们开始希望得到经济发展之外的福利改善,政府单独使用经济发展来安抚社会不满的老药方已开始失灵。
他认为,如果适当的民主制度就位,以相互牵制大多数的强势集团,那么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政府依然可以保持中立。但是最终,如果中国政府希望鼓励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在更多的民主化之外不存在第二条道路。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