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与丈夫两次受到毛泽东宴请

英首位华人贵族夫人支援抗战写传奇

http://qnck.cyol.com ::本报特约记者 晓露 2010-06-15 17:19 中青报订阅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9日报道,当地时间4月25日,李效黎(Hsiao Li Lindsay)老人在华盛顿逝世,享年93岁。

  西方媒体对李效黎老人逝世的消息予以关注,还得从早年间她与英国丈夫支持八路军抗战说起。抗战时期,李效黎与在燕京大学教书的丈夫林迈可给八路军送药品,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夫妇二人赶赴敌后抗日根据地,支援抗战。1949年后,李效黎随丈夫辗转英美各地,并成为英国首位华人贵族夫人,于1975年加入美国籍。1994年丈夫去世后,李效黎回到中国。2003年她到美国与外孙女一起生活,直至去世。

  1.被列入黑名单,远赴北平避风头

  李效黎原名李月英,1916年7月17日出生于山西离石一个富裕家庭。她的父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参加了辛亥革命。父亲的进步思想让李月英的童年与当时其他大家闺秀的童年截然不同,她很小便学会了骑马飞奔。当家里的老人表示李月英到了该缠足的年龄时,父亲及时出面制止。

  后来,李月英进入太原的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秋,当局以“会考”压制学生的抗日活动,学生组织罢课游行,一时间轰动全国。李月英作为女子师范学校的代表,勇敢地走上街头呐喊示威,并向山西省教育厅请愿,要求立即停止会考。由此,李月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一天,哥哥好友的父亲、山西省教育厅厅长冀贡泉通知李月英:“你的名字已经被列入黑名单,他们说你是共产党,准备逮捕你。虽然我相信你是无罪的,但你必须马上离开太原!”

  李月英在第一时间买了去北平的火车票,踏上了逃亡之路。为了隐蔽身份,她将名字改为李效黎。

  到了北平后,在亲友的帮助下,李效黎进入北平贝满中学读书。1937年夏,李效黎考入燕京大学攻读社会学。燕京大学的英籍教师迈克尔·林赛(中文名为“林迈可”)准备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引入燕大,李效黎成了林迈可首批招收的8名学生中惟一一名女生。

  林迈可出身于教育世家,父亲是一位哲学家,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达25年之久。林迈可于193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等学位。第二年,他绕道美国,乘船到中国,与他同船的还有加拿大医生白求恩。

  当时正值中国抗战全面爆发之际,憎恨日本军国主义、同情中国人民的林迈可与一些中共地下党员成为好朋友,进行秘密抗日活动,他还接受冰心的建议,起了“林迈可”这个中文名字。

  2.燕京大学首位嫁给外国教授的中国女生

  燕京大学的所有学科均用英语教学,听惯了美式英语的李效黎,很难听懂林迈可浓重的牛津口音。林迈可发现了这个问题,便请来另一位英籍教师的夫人对李效黎进行辅导,并亲自为她补课,补完课后,还与她一起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渐渐地,李效黎喜欢上了这位戴着小眼镜的洋导师。

  此时李效黎还不知道,她的导师与日本人极力丑化的“赤共”往来密切,他还在1938年暑假去晋察冀根据地,会见了和八路军一起工作的白求恩大夫,实现了两人在来中国的船上立下的“在华北再见面”的约定。

  这次会面,让林迈可感受到了根据地战争物资的短缺。回到北平后,他想方设法为根据地筹集物资。他还把一些进口化学品或药品的订货单交给李效黎,请她翻译成中文,但他没有透露这些订单背后的事情,李效黎也不问。

  1939年暑假,林迈可打算再去晋察冀根据地,行前向李效黎说了此事。在李效黎看来,去敌后根据地是很危险的,于是关切地问:“林太太同意你去吗?”

  李效黎之所以认定林迈可已经成家,是因为她曾在林迈可借给她的书中看到“林太太嘱寄”几个字。林迈可告诉她,那个“林太太”是他的妈妈,他还是单身。听到这话,李效黎的内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喜悦。

  这年11月底,林迈可从晋察冀根据地回到北平,继续为根据地筹集物资。他对李效黎说:“如果英国对日本开战,我想我是会去参加八路军的。因为在英国像我这样的人很多,而在八路军里只有极少数有技术知识的人。”李效黎对林迈可更加爱慕,不久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1年6月25日,李效黎和林迈可结为夫妇,当时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说:“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燕京大学还是第一次。”

  3.夫妻俩冒险为八路军筹集物资

  婚后,李效黎继续协助林迈可为八路军运送紧缺物资,日寇对这些紧缺物资——主要是西药和无线电器材,控制得特别严。比如治疗疟疾用的奎宁,在药店里是以“克”为单位卖的,而林迈可每次都要为八路军购买六七十斤。即便通过特殊关系买到了,由于日军层层设卡,要想将它们平安运送到根据地,也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将物资运出北平,林迈可想尽办法,司徒雷登的汽车和他自己的摩托车都曾作为运送物资的工具。他还为地下党传递情报,掩护地下党进出北平。1941年秋,晋察冀社会部平西情报交通站站长王友(即解放后任煤炭部副部长的钟子云)到北平检查工作,就是林迈可用摩托车把他接进城的。

  1941年12月8日凌晨,李效黎打开收音机,想收听设在上海的英国广播电台的新闻,却听到了另一种语言的广播。林迈可听了广播内容后大吃一惊,原来,这是设在上海的德国电台在广播,说日本已与美国开战,日军已在燕京大学周围布置了岗哨。

  林迈可告诉李效黎赶快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北平到晋察冀边区。由于事发突然,他们没有来得及收拾多少东西。他们后来得知,他们离开10多分钟后,日本宪兵便到了他们的住所,搜出一台发报机。由于没抓到人,气急败坏的日本宪兵把他们的家具全砸烂了。

  经过多日的日夜兼程,李效黎和丈夫终于到达晋察冀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司令部里,萧克将军热情款待了他们。到达司令部不久,林迈可就开始为萧克修理收发报机了。

  过了农历新年,夫妇二人来到晋察冀军区总部。林迈可决定留下来,利用所学的无线电知识帮助八路军重建电台,并培训一批技术人员。李效黎表示支持丈夫的决定。

  4.对毛泽东的两次宴请记忆犹新

  在聂荣臻的安排下,林迈可当上了晋察冀军区通讯部门顾问,开办了一个无线电通讯培训班,培训了许多专业人才。李效黎在这个培训班教英语,她将头发剪短,穿上八路军军服,显得格外精神。

  1942年10月15日,李效黎生下女儿,取名“爱丽卡”,中文名为林海文。1944年5月底,他们一家到达延安。过了几天,林迈可被任命为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同时也是新华通讯社对外广播部顾问。林迈可让新华社的英文广播漂洋过海,传播到美国,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活动和主张。这年6月,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7月,美国军事观察组抵达延安。李效黎参加了这些重要活动,并负责教6位美国军官学习汉语。

  此外,李效黎还在大生产运动中学会了纺纱和种地,开垦了一小块地种土豆、玉米、烟叶等,收成不错。

  在延安,李效黎和丈夫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宴请,她晚年仍对这两次宴请记忆犹新。一次是她和丈夫到延安两个星期后,毛泽东在杨家岭举行晚宴欢迎他们,刘少奇、周恩来、贺龙、叶剑英等人均在场。席间,林迈可听不懂毛泽东的湖南口音,李效黎当起了“翻译”。

  第二次是在1945年11月7日,林迈可夫妇携一子一女(他们的儿子詹姆斯出生于1945年1月)即将返回英国,毛泽东和江青设宴款待了他们。李效黎再次做了丈夫的“翻译”。

  在这之前,林迈可写了一份报告——《延安有什么问题》。李效黎晚年回忆说,林迈可在报告中对他所遇到的工作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作风提出了批评,尤其对陈伯达教条的文章提出批评。

  5.晚年在中国长期居住

  1952年,林迈可从过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伯克勋爵的爵位,李效黎因此成为英国首位华人贵族夫人。

  虽然继承了爵位,但他们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如意。国民党政权驻英国“使馆”告知英国外交部,李效黎夫妇与中共高层关系密切。李效黎夫妇不得不远赴澳大利亚,林迈可加入了澳大利亚籍。1959年,他们到了美国华盛顿。

  1949年到1954年间,李效黎和丈夫两次回到中国。每一次回国,李效黎都“禁不住想留下来定居”。1958年,因为林迈可的一些言论,夫妇二人被拒绝入境。

  1975年,李效黎加入美国籍。1983年,夫妇二人来到中国,受到萧克等老朋友的宴请。

  1994年2月13日,林迈可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他去世6周后,李效黎在中国定居,中国政府给她在北京提供了一套公寓,以感谢她当年对抗战的支持。2003年,李效黎回到美国,同外孙女苏珊一起生活。她的女儿爱丽卡和儿子詹姆斯均已在10年前去世。

  今年4月25日,李效黎在华盛顿去世。斯人已去,但她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未经《青年参考》报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新闻故事”版稿件,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时政
雾霾把中国精英“赶”到海外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美国"千禧一代"是什么生活状态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财富
中国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外媒:中国打开民营银行大门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文化
为什么雷达找不到MH370?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外挂抢票:粉丝与“黄牛”之战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