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迷失》、《24小时》、《丑女贝蒂》等众多昔日热播美剧纷纷谢幕,结束了长达数年甚至10年的“马拉松式”播出,不少还在播出的美剧如《英雄》、《实习医生格蕾》、《绝望的主妇》等又现疲软之势,再加上曾红透半个地球的《越狱》去年播出大结局时,大量昔日拥趸对它“情意已断”。于是,国内不少美剧迷不由哀叹“美剧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其实,随着市场的细分,美剧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并未结束,而是多口味多选择地常换常新,大家各领风骚三五年。
今天可用“美剧症候群”来描述美剧粉丝们的状态。朋友聚会的时候,常聊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剧,如果恰好两人追的是同一个美剧,就跟见了亲人一般。这些人的症状还包括不喜欢过圣诞节,因为那时好些美剧停播;这些人对美国编剧罢工的怨愤比编剧工会还强烈;这些人等下载,挂“电驴”,泡论坛,渐渐形成了“追美剧、说美剧”的时尚生活方式。不过这也就是这五六年的事情。
从“美国电视剧”到“美剧”
中国观众说起上世纪90年代初译制引进的《成长的烦恼》,都有一种充满甜蜜怀念的感觉。再往前追溯,中国观众对美剧的记忆还要包括《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那时候都叫“美国电视剧”。
从“美国电视剧”发展到“美剧”,是在《老友记》和《越狱》红极一时之时。当“美剧”这个词被广泛应用时,中国的美剧迷们已接受或者认可了美剧的制播体制,包括电视台预定制、收视率决定制、边拍边播、周播、分季拍摄和播出等;美剧也逐渐影响到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方式,比如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等。要是较真的话,以《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为代表的整个国产电视剧中所谓“情景喜剧”的模式,是否受到了《成长的烦恼》的影响,答案不言自明。
美剧多多 总有一部适合你
随着热播经典剧集《越狱》、《迷失》、《24小时》的纷纷终结,关于“美剧黄金时代宣告终结”之叹不绝于耳。在我看来,所谓“美剧的黄金时代”根本就是中国人的“发明”,早有评论称《越狱》是“阻碍国内观众进一步深入了解美剧的大毒瘤”,类似评论早在《老友记》停播之时就有。一部剧集总有完结的那一天,这些著名剧集自身固然制作精良,然而在中国观众心中地位如此之高,恐怕还是因为这些剧集是中国观众首次以“美剧方式”看到的几部美剧,类似情况就像好莱坞影片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都能成为一代经典。美剧迷们习惯了追一部剧集的日子,当剧集停播之时,对他们而言是生活的一次“重大变化”。熟悉了这部剧集里的这些面孔,一旦要换一个完全陌生的剧集,继续自己的生活节奏,刚开始肯定不适应,新鞋还不跟脚呢,是吧?
但美剧在多大意义上是“大众”的?中国的美剧观众应该约等于每天使用互联网两小时以上的网民,约等于受过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约等于中国的影院观众,约等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及其后备军。很明显,互联网是第一前提,美剧观众不过是“小众”罢了。
其实美国文化对中国几代人真正的深刻影响,还是来自“美国电视剧”时代的《成长的烦恼》和美剧初年的《老友记》,前者正面展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文化,后者则正好迎合了“70后”、“80后”一代人迟迟不愿长大而终将长大成人的心境,同时因成为“英语听力教材”的内容而成为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相比之下,《越狱》、《迷失》在国内走红,更多还是出自不看国产剧的年轻观众的追捧,更多的观众可能还不知道这些剧集的存在。其实这和美剧几十年来早已形成成熟的市场细分体制有关,而这种细分在中国也已然发生。
《越狱》一停,朋友再聚会时,大家追的美剧已然不同了。比如我就看一些很不起眼的美剧,最近追的是《灵书妙探》、《未来闪影》,都不够主流吧?2009年以来吸血鬼题材大热,尚有《吸血鬼日记》可追;《生活大爆炸》也风靡一时。
其实美剧早就进入“没有大热门”的长尾时代了,拜互联网所赐,可选择的东西更多,也不受电视时间段限制,于是“各回各家,各看各的剧”。这几部大热门剧集一停,长尾效应就彰显出来,观众的选择更多基于个人兴趣。关键问题在于,中国观众并不贡献美剧的收视率,所以是播还是停,其实与咱们无关。而且美剧多的是,停了《越狱》、《迷失》又不是没有美剧可看,比如现在大红大紫、被称为“现代医学版‘腐’尔摩斯”的医疗题材美剧《豪斯医生》,据调查,该剧影响了美国大部分医学专业的学生,中国美剧迷要不要追,看自己的口味吧。反正美剧多的是,总有一部适合你。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