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个语区、4种官方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曼语)的瑞士,一向以拥有多元文化而自豪。但现实中,这4种不同文化的共存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瑞士资讯网站5月22日报道称,语言及人口方面占优势的语区,甚至对政治决策都有直接影响。瑞士人将不同语区之间的地理分界线以及文化分歧,戏称为“煎土豆饼鸿沟”。
“煎土豆饼鸿沟”的德文原文是“Ruestigraben”。Graben是鸿沟或壕沟的意思,而Ruesti是瑞士德语区农民的传统早餐,把生土豆丝加调料摊成金黄的煎土豆饼,是瑞士的“名吃”。“煎土豆饼鸿沟”一词被用来比喻瑞士德、法语区间地理的分界线以及政治、文化上的分歧。
据瑞士通讯社报道,尽管在瑞士4种官方语言看起来平起平坐,但事实上在管理层中却存在不平等。瑞士将近2/3人口的母语是德语,作为联邦工作的日常用语,很多重要法律条文都只有德语版。据瑞士国家研究项目《瑞士语言多样性和语言能力》报告,自2001年至2008年间,72.7%的联邦行政人员以德语为母语,20.3%说法语,6.7%的母语是意大利语,0.3%的是拉丁罗曼语。在某些部门,德语母语的人甚至占据了绝大多数,比如在国防部占82%,外交部80%。在各部门的领导层,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瑞士是所谓的“直接民主国家”,重大决策通常都要通过全民公投来作出决定。因此,这意味着占有多数比例的语区人口,在公投时拥有优势,常常能够直接影响公投结果。
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对很多议题的意见都不一致,但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后的结果势必向德语区靠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语区的不满,甚至引发语区之间的民族对立情绪。
瑞士的语言分界线相对明显。尽管瑞士联邦成立于1848年,但多年来各语区依旧保持着相对独立完整的不同文化。瑞士人很为这种多元文化而自豪,并不寻求相互融合。
这种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使得瑞士德语区的人更具有日耳曼民族的特点,法语区则带有法兰西风情,而意大利语区的人拥有意大利人的热情。这种带有语言痕迹的“族群性”,在生活中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尤以德语、法语两大毗邻而居的语区为甚。
在政治上,“煎土豆饼鸿沟”问题由来已久。瑞士德语区及法语区的人,往往在外交和社会政策方面持不同看法。法语区人更开放,惯于接受国家的协调管理,这在瑞士是否加入欧盟、申根等投票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德语区的人则相对保守,乐于在欧洲“独善其身”。
无论瑞士各语区的意见如何分歧,瑞士人对外基本保持着严谨的瑞士“统一作风”。当地人称,“我们内部有很多不同和分歧,但当外敌来犯时,我们永远会团结在一起。”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