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句真话重于整个世界”

索尔仁尼琴的命运与理想

http://qnck.cyol.com ::本报特约撰稿 侯艾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历史问题专家) 2008-08-12 14:35 中青报订阅

  2008年8月4日23时45分,当代俄罗斯的杰出作家、政论家、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那颗心脏再也不堪重负,在莫斯科的家中,他因心力衰竭在妻子的怀抱里溘然长逝。

  1.苏联“伤痕文学”领军人

  索尔仁尼琴走完了自己近90岁的漫长人生,加入到不朽者的行列,而俄罗斯国民则告别了一位伟大的思想者。在这位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思想者的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光与影,浓缩了俄罗斯民族的过去和未来,追抚之下,让人唏嘘感慨。

  1918年12月,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出生在北高加索地区基斯洛沃茨克市的一个哥萨克家庭,他是遗腹子。一战期间,在沙俄军队中服役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在德国战死。母亲是中学教员,全家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生活。1941年,他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系,酷爱文学的他还上了莫斯科大学的函授文学班。

  卫国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任炮兵连长,因作战勇敢而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因在致儿时朋友的信中尖锐批评“各民族人民领袖”斯大林在战时的活动,在前线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判他作为“特别移民流刑犯”在中亚卡拉干达(现哈萨克斯坦境内)劳改,整整8年他都在劳改营度过。

  1957年,赫鲁晓夫政府为其平反,此后定居梁赞市,担任乡村老师,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

  在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过程中,索尔仁尼琴生逢其时,其作品配合了赫鲁晓夫的自由主义改革。1962年,经赫鲁晓夫亲自指示,大型文学杂志《新世界》主编、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将他的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发表,索尔仁尼琴一举成名。

  1963年到1966年,索尔仁尼琴在《新世界》连续发表多篇小说。在索尔仁尼琴的影响下,一些反映斯大林时代劳改营、流放地的文学作品大批涌现,这即是苏联的“伤痕文学”,后来被文学史家称为“劳改营文学”现象。

  2.流亡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64年,赫鲁晓夫在黑海岸边疗养,莫斯科发生宫廷政变,赫鲁晓夫被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罢免了。新上台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又在各方面加强控制,苏联社会又开始了所谓“再斯大林化”进程。索尔仁尼琴再遭厄运,《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被公开批判。1967年5月,在苏联作协大会开会前夕,索尔仁尼琴发表公开信,要求取消文化审查制度,遭到苏联政府的指责;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从1966年之后,索尔仁尼琴就无法在苏联再发表作品,他的作品成为禁书。他开始与西方接触,他的作品如《癌病房》(我国曾出该书中文版)等都在国外出版。苏联读者只能通过一些非公开出版物接触到他的思想。在苏联,阅读、私藏、传播他的《古拉格群岛》一度可判刑8年。

  1970年,瑞典文学院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获奖理由是“在延续俄罗斯文学传统方面表现出来的道义力量”。同时,他的小说《1914年8月》也在西方出版了,这激怒了苏联政府。1973年到1975年,索尔仁尼琴将《古拉格群岛》拿到西方陆续出版。1974年2月12日夜里,索尔仁尼琴被捕,并被“开除”国籍,放逐到联邦德国。

  1975年12月,他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在颁奖演说中说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名言:“一句真话要重于整个世界。”

  1976年4月,他和全家人一起去了美国,12月,在卡文迪许市附近的庄园定居。在美国生活时期,从1982年直到1991年,索尔仁尼琴创作了宏大的《红轮》系列著作:《1914年8月》、《1916年10月》等,几乎转型成为一个史学家,试图破译十月革命前后的俄国历史之谜。

  3.认为中苏会爆发战争

  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运动派系林立,而索尔仁尼琴则属于所谓新斯拉夫派的思想领袖,不同于萨哈罗夫为代表的西方派和罗伊·麦德韦杰夫为代表的体制内反对派,保守、甚至有复古倾向,既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西方文明。

  1973年,索尔仁尼琴致信给苏联领袖们(该公开信很快广为流传),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他也不主张走向另一极端:迫害或者禁止马克思主义,而是“让它自行存在,谁愿意宣传、贯彻、执行他都不应该受到阻碍,但必须是在业余时间,而且不必花国家工资”。

  索尔仁尼琴认为,西方文明经历了上升之后,发展速度太快,因而也就濒临毁灭的边缘;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这种背景下,索尔仁尼琴曾认为,中国是苏联最大的威胁,中苏必将爆发战争。为什么?首先是为了“僵死的意识形态”;其次,是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对空旷的西伯利亚的巨大压力。而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之争。两国在进行全球性的竞争,想让世界各国人民跟着自己走。索尔仁尼琴认为:“为了意识形态纯洁性,为了列宁著作中哪一页是真理、哪一页不是真理而发动战争,牺牲6000万苏联人是不值得的。”

  从索尔仁尼琴表述的社会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帝俄时代的斯拉夫派、十二月党人的思想传统。索尔仁尼琴反对工业化和城市化,主张回到传统社会,复兴俄罗斯民族的东正教传统,放弃扩张性政策、放弃建立大帝国的梦想,并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区,防范中国。此外,不应一味地追求先进,那不是社会进步的特征;不应追求经济不断发展,而应保持稳定的经济,经济增长甚至是有害的;应该拒绝现代科技,而发展手工工艺;俄罗斯只能实行专制制度,这种制度建立在东正教的博爱基础之上;而专制制度、村社、地方自治、农业社会才是俄罗斯的光明前景。

  罗伊·麦德韦杰夫对此曾予以驳斥:“中苏根本不可能爆发战争,苏联无力毁灭中国而自身不受打击,中国又不可能首先进攻苏联。至于说回归农业社会,那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4.曾被推举为总统候选人

  1989年,索尔仁尼琴又可以在祖国发表作品了,《新世界》刊载了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说和《古拉格群岛》的部分章节,他的作品再次与时代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990年起,他的作品在苏联大量出版,当年8月16日,戈尔巴乔夫签署总统令,恢复他的国籍。

  1974年,当索尔仁尼琴被放逐之后,就曾多次表示:他迟早要回到俄罗斯。时隔20年之后,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结束了流亡生涯,从美国飞到俄罗斯远东。从远东到莫斯科,在56天时间里,索尔仁尼琴横跨了广袤的俄罗斯,中途停留17次。英国BBC为此专门拍摄了电影《回归》。如果说,索尔仁尼琴的文学作品在1989年后回到苏联读者中间,是一种“回归”;那么,索尔仁尼琴回到祖国就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回归”。

  许多人将他奉为英雄,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推举他为总统候选人。他对此立即表示:他回国不是作为政治家的决定,而是作为作家的决定。而作为作家,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他都勤奋工作,笔耕不辍。

  5.批评叶利钦“搞垮国家”

  在俄罗斯最艰难的转型时期,索尔仁尼琴回国与俄罗斯祖国和人民共同承受巨大的苦难:经济崩溃、国民贫困、恐怖主义肆虐横行,等等。他在西方侨居20年,而骨子里却很传统、很俄罗斯,一如经典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那样,“为俄罗斯的苦难而受伤”。

  回归俄罗斯后,他仍然是一个不妥协的持不同政见者。作为一个拥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他无所畏惧。1989年到1990年间,索尔仁尼琴就曾多次指责戈尔巴乔夫。

  当他决定回国时,许多人就担心:这位自称是“上帝在掌管他的笔”的著名作家,将如何与当权者相处?

  索尔仁尼琴还曾致信叶利钦:不应将克里米亚等地给乌克兰,因为这些地方从不属于乌克兰;南西伯利亚等地也不应划给哈萨克斯坦。但叶利钦回复时,却顾左右而言他。对于日本要求的北方四岛,叶利钦倒是主动征询了索尔仁尼琴的意见,他表示:可以还给日本人,但要多要些钱。而叶利钦未予采纳。

  他曾多次公开批评叶利钦搞“休克疗法”的改革,令叶利钦感到恼火。

  回归俄罗斯后,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现状格格不入。1998年,他甚至拒绝了叶利钦为其颁发的国家奖章,让总统丧失颜面,他表示:不能从一个搞垮国家的人手里接受奖章。2000年以后,他公开指责叶利钦:由于叶利钦,俄罗斯的国家、国民经济、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已被摧毁;而我们就在废墟中寻找出路。他甚至认为:叶利钦应被审判。

  2007年,他从普京手里接受了国家奖章。普京时代未必完全符合索尔仁尼琴的理想,但他对普京取得的政治成就显然很满意。

  索尔仁尼琴走过了两个世纪。从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到新俄罗斯的批评者,他毕生都在为俄罗斯的命运而思考和探索。也许,在俄罗斯,理想未必都能实现、实现的未必都是理想。只是,作为地球公民的精神财富,他勇于探索的思想价值是永恒的。

分享到:
时政
雾霾把中国精英“赶”到海外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美国"千禧一代"是什么生活状态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财富
中国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外媒:中国打开民营银行大门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文化
为什么雷达找不到MH370?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外挂抢票:粉丝与“黄牛”之战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