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一条消息让中国球迷震惊不已:休斯敦火箭队有“小巨人”之称的中锋姚明,因左脚脚踝发生“应力性骨折”,将告别本赛季剩余的全部比赛,并可能缺席北京奥运会。另据美联社3月4日报道,姚明的手术已经顺利完成,主刀医生也是火箭队队医的汤姆·克兰顿已经对此做出了确认,并表示,姚明的左脚被成功植入螺丝钉来固定和连接骨头,伤势不会影响到他参加奥运。
肌肉疲劳导致骨折
姚明受伤对他所效力的火箭队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因为此前火箭队已取得12连胜,正处在争夺季后赛门票的关键时刻,姚明的缺阵必将使火箭队实力大打折扣。一时间,姚明的伤情动态牵挂着很多球迷的心,他所遭遇的“应力性骨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应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是不完全性骨折的一种,它由“异常或重复的应力”引起,这使得它与其他由外部冲击引起的骨折有显著区别。物体由于外因如受力、湿度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在某一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当肌肉过度使用而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就将应力传导至骨骼,引起骨裂或骨折,这就是应力性骨折。应力性骨折多发生于身体承重部位,如小腿胫腓骨和足部。它是一种普遍的运动损伤,超过一半的病例都与运动员有关,篮球、足球、体操运动员更容易受创。
姚明受伤使很多关注火箭队的球迷叹惜不已,因为发生这种骨折需要休息很长时间,姚明将无缘剩下的关键比赛。自2005年以来,姚明已因受伤而五上手术台,此次骨折是最严重也是最“不凑巧”的一次。那么,姚明为何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受伤呢?这要从NBA的赛程说起。
众所周知,NBA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联赛,其比赛强度也令其他联赛只能望其项背。在本赛季,姚明是火箭队最劳累的球员。他场均37.2分钟出场时间,55次首发出场,都是全队最多。本赛季他最终交出了场均得22分和10.8个篮板的满意答卷,是火箭队创下本赛季最长连胜纪录的最大功臣。但在赢下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同时,姚明的骨骼也一点又一点地被超负荷的应力所吞噬,最终积累成了应力性骨折。
火箭队队医表示,姚明发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肌肉疲劳。骨骼和肌肉都是人体很重要的运动组织,它们使生物体的结构更符合力学规律。骨骼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支撑,但它本身并不能承受太大的冲击,否则它会受伤。这时就得肌肉上场了,在受力的过程中附在骨骼表面的肌肉起到了“冲击减震器”的作用。一个普通人每走一英里(约1.6093公里)路,腿部就会承受110吨力的作用,体重、运动强度都比常人大得多的“小巨人”姚明则达到了200吨之巨。姚明脚部肌肉发生疲劳后,过多的应力被直接传至骨骼,积累到一段程度后就造成了骨折。
跟巨人症是两码事
运动员除了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外,还可能受到自已特殊身体构造的困扰。去年1月,美国福克斯新闻网专栏作家罗森撰文称,身高达2.29米的姚明可能是巨人症患者,并预言其体育生涯不会持续太久。这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后来证明是罗森妄自断言,但确确实实让不少球迷捏了一把汗。因为确有一些运动员的身体会异常发育,如果姚明真的患巨人症,那么他作为篮球天才走的路也将会是畸形的。
巨人症是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GH)过多,引起组织、骨骼及内脏的增生肥大及内分泌代谢紊乱的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在青春期前,至成人后继续发展,形成“肢端肥大性巨人症”。病因是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或增生,临床表现为生长过速、面部变形、鼻大舌大、颧骨下颌骨突出、肢端肥大。如没被及时检测出病症,他们在发育期甚至还可以是一名优秀的篮球、排球运动员。但生长到顶峰后,他们进入衰退期,身体自身能量供给都很难维持。从这个方面讲,巨人症患者当不了篮球明星。
如在2005年,《北京娱乐信报》就报道过一位名叫刘丽的女孩,她的父母并不高(父亲1.75米,母亲1.55米),她生下来时与普通小孩无异。从3岁起,她的身高和体重便快速增长,5岁时就可以搬运缝纫机。13岁时,父母带她到医院检查,发现她的脑子里有个良性垂体瘤。可当时刘丽除了个子高,身体没任何异常,加上家里生活拮据,就放弃了治疗。2003年,刘丽进入乌鲁木齐市体校,一年下来,她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控球、传球等基本篮球技能也掌握得很熟练,大家都叫她“郑海霞第二”(身高2.08米,比郑海霞高0.04米)。但2005年初,刘丽在训练时出现视力模糊、头疼等病症,经检查,是她脑中长的垂体瘤所致。2005年7月,刘丽来到北京进行治疗,当时别说是打篮球,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眼睛只能看到人影晃动。这是典型的巨人症病患。
而说姚明可能患有巨人症的解释在医学上是没有根据的。首先,在NBA球队严密的身体检查制度下,姚明如果有脑垂体分泌的问题,他在2002年不仅不可能成为NBA选秀状元,连进入NBA打球都不可能。另外一名中国巨人中锋孙明明(身高2.33米),就是在试图进入NBA的试训中,被检查出有脑部肿瘤影响分泌而无缘NBA。其次,最近几年,姚明尽管伤病不断,但他的表现无疑是对所谓巨人症之说的一个拨乱反正。如2007年是姚明进入NBA的第5个赛季,他的场均得分从2003年的13.5分增长到的25.9分,并在中锋这一位置无人能敌,伤病虽然影响了他的上场时间,但却丝毫阻止不了他前进的脚步。如此优异的表现,足以粉碎说姚明患巨人症的传言。
伺候大骨头有秘诀
姚明受伤在世界体坛刮起了一阵“自省风暴”,保护好运动员成了重中之重。火箭队总教练里克·阿德尔曼表示,将调整对姚明的训练方法,以让他伤愈复出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另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2月27日报道,姚明受伤可能使阿迪达斯(adidas)公司重新设计他们的“锐步”运动鞋,并会对新鞋作更为严格的性能测试。
姚明受伤已无可挽回,人们更应该关注怎样防止发生类似意外。与姚明类似,很多运动员都拥有超出常人的骨骼结构,巨大的运动强度很容易超出他们的骨骼承受能力。如果骨骼长期超负荷受力,发生损伤在所难免。历史上,多名篮球中锋在其职业生涯中都受到过类似伤势的困扰,如萨博尼斯、伊尔格斯卡和里克·史密斯,他们最终都重新回到了球场。
3月1日,美国“体育连线”(sportsline)网站针对姚明的伤情,提出了几点“防患于未然”的建议:
一是逐步增加骨骼受到的压力。这看起来有点像“以毒攻毒”,因为应力性骨折就是由骨骼所受冲击过大引起。但如果强度适当的压力冲击骨骼,骨骼强度反而会增大并且不容易骨折。在田径界有一条广为人知的“10%”法则,即每周跑步距离增加量不要超过上周总量的10%,随着运动量小幅度增加,骨骼将会越来越适应更大的压力。
二是采用“换鞋法”。根据运动员体重、训练场地及鞋耐久力的不同,运动员应每跑步300~700英里(约480~1120公里)换一双鞋,鞋垫应逐渐减少,这也是为了使骨骼适应更大的压力。
三是改变营养结构。摄取某些营养物质可以增加骨骼矿物浓度(BMD),如钙、维生素D,而BMD是衡量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克里敦(Creighton)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即使只在某个很短时期内补充一定量的钙和维生素D,新兵中发生应力性骨折的比例就大为减少。而这一方法同样可以推及运动员,因为运动员和军人的运动强度相似。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