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时至今日,人们对前苏联领导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的争议极大,有人认为他让苏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有人认为苏联就是在他手里由盛转衰。此外,有关他私人生活的一些细节,也是俄罗斯媒体乐于“追踪”的内容。
近日,《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的记者走访了他的老家,竟然挖出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并首次曝光勃列日涅夫还有个私生子。
1.老家被打造成示范村
库尔斯克州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在距离该州首府库尔斯克市30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名叫“勃列日涅沃”,那就是勃列日涅夫出生、成长并且度过美好青年时光的故乡。2006年是勃列日涅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勃列日涅夫热潮席卷全俄,当地居民也宣布要建博物馆、立纪念像、出回忆录,并把村中一条街道命名为“列昂尼德·伊里奇大街”。
一年过去了,村里并没出现勃列日涅夫像、勃列日涅夫街,准备建博物馆的地方也只是一处破房子,至于回忆录的事也没人再想。
从库尔斯克出发,坐车到勃列日涅沃只需半小时。而这也要“感谢”勃列日涅夫,因为这路当年正是为他而修——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曾想荣归故里。当时的市政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在最短时间内把原本崎岖不平的小路铺成了柏油大路,而总书记家原已破败不堪的故居也被修葺一新。
不过,那次归乡最终未能成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勃列日涅夫第二次准备回家。当地居民听说这样一则传闻:列昂尼德·伊里奇身患重病,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渴望在临终前回老家看看——最主要是见一见年轻时代的老情人。库尔斯克市政当局再次派人来到勃列日涅沃……
然而,这同样未能成行——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了。
在库尔斯克中央汽车站,喇叭里传出播音员迷人的声音:“开往勃列日涅沃模范村的汽车10分钟后出发。同志们,请抓紧时间,不要误点”;车站内停着豪华的“伊卡鲁斯”汽车,宽大明亮的前窗玻璃上一块鲜红的标牌上写着:“勃列日涅沃”,旁边还贴着一张勃列日涅夫的画像;汽车从检查站前驶过时,交警严肃地举手敬礼……
这一幕只有30年前可以看到。那时候,勃列日涅沃游人不断,对于大多数库尔斯克人来说,那里不仅是总书记的故乡,还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出生在哈巴罗夫斯克的塔季扬娜·阿列克桑金娜有幸圆了这样的梦想:她用老家的一套宽敞的大房,在库尔斯克的这个偏僻小村换到了一套小房子。然而最近十多年,她一直在为此抱怨不已,后悔当初的选择。
塔季扬娜摇着头回忆:“那时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生活的地方,可实际上根本没什么幸福可言。现在,我都不知该向谁求助,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
记者是在一个休息日来到勃列日涅沃的:街上乱糟糟的,喝得醉醺醺的老头子们走来走去,老太太们则拄着拐杖,在食品店前踱着步。记者叫住一位路过的中年男子,问:“勃列日涅夫的亲戚住在哪?”后者挥着手答道:“所有姓勃列日涅夫的人都被这个鬼地方害死了,要找他们就去墓地吧。顺便告诉你,我们村的墓地就在勃列日涅夫故居边上。”
正如那名男子所说,村里确实弥漫着一股孤独无援的气息:因为年久失修,简陋的茅舍变得黑乎乎的,板棚更是东倒西歪、摇摇欲坠;村里惟一的商店空空如也,简直就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经济萧条的纪念馆;只有一间砖房——那是专门为勃列日涅夫修建的,它就在村子边上、靠近沟壕的地方。
1973年6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美国总统尼克松邀请他到洛杉矶附近的家中做客。图为勃列日涅夫在游泳池边看着美国女演员吉尔·圣约翰。
2.堂弟晚景凄凉
不过,这幢建筑也只能远观。走到近前,透过窗户就会有新的发现——这里差不多就要变成残垣断壁了:墙面被烟火熏得乌黑,顶棚上的窟窿随处可见;一只生锈的水桶挂在墙上,地板上铺的垫子则破旧、潮湿……从这一切来判断,已经很久没人来过了。
这时,一个刺耳的声音打破了记者的思绪:“你找谁?主人已经死了。你准备买房吗?”这是邻居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据她说,这里原来住着勃列日涅夫的“私生子”,不过他已经去世,房子已经很久没人住了。不过记者后来搞清楚,所谓的“私生子”其实是勃列日涅夫的堂弟帕维尔·勃列日涅夫。
这时,隔壁老头阿列克谢·杜布罗夫斯基从窗子里探出头问道:“你们是在谈论帕维尔·勃列日涅夫吧?他以前就住在我这儿,但去年冬天死了,很可怕。”接着,他邀请记者到家中坐坐,讲起了有关勃列日涅夫堂弟的事。
杜布罗夫斯基拿出一个发黄的信封,里面装着两个蓝色的高等教育证书,它们都属于帕维尔·勃列日涅夫。
据邻居回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大学专业是建筑工程学。与身居高位的堂哥不同,帕维尔不太爱喝酒,一周也才喝上一两杯。当初他住在沃罗涅日,后来才搬到勃列日涅沃。
帕维尔曾在单位出事被判刑7年,他写信给勃列日涅夫,求他帮忙免除牢狱之灾。不过不清楚信是否被寄到,只知道司法部门是这么说的:“既然搞出事来,那就接受判决。”从此,帕维尔对哥哥就怀恨在心,而且即使非常需要,也不再找他帮任何忙。
从监狱出来后,帕维尔又受打击:妻子和儿女都不要他。郁闷的他一直在为找工作和住所奔走,但直到勃列日涅夫去世,他的状况也没好转。后来年龄大了,他又想到自己那有名的姓氏,于是在1997年搬到勃列日涅沃。因为他和勃列日涅夫的关系,那套房子就分给他。
杜布罗夫斯基说:“帕维尔的晚年生活处于半饥半饱状态:退休金不多,还要跑到沃罗涅日去领,有一半搭在路费上。我经常帮他,要么叫到家里来,要么送些吃的。去年冬天,他家因交不起电费被停电,我就让他住到我家来。”
2006年12月29日,帕维尔·勃列日涅夫到邻村医院看病,等了很久仍没有床位,于是他决定回到冰冷的家中。第二天清早,他的尸体在自家地窑里被发现,他家取暖的炉子就在地窑里,显然他是准备去添些柴火,没想到身体虚弱,站不住脚,就头朝下从梯子上摔到地窑里。
3.故居面临被拆命运
勃列日涅夫的堂弟死了,但勃列日涅夫的其他亲戚都没来参加葬礼。帕维尔被葬在村墓地中,离故居只有几步之遥。如今,这幢勃列日涅夫本人从没用过的传奇建筑也走到了生命尽头,正等着被拆除。
村民解释说:“勃列日涅夫和家人都没在这座屋顶盖着干草的普通房子里住过。年复一年,房子早已不行了,房子正从里面一点点毁坏。没有人会修它,而只会一把火烧掉。”
原来,房子尽管从外面看上去是砖石建筑,但那只是一个假象。当初一听说总书记要回故乡,当地政府就慌忙建房,整个工程只用了一周时间,因此只是外表用砖建成,里面用的却还是木头。
2006年,当地居民曾倡议将这幢房子开辟为勃列日涅夫博物馆,但在申请时才得知,这需要收集5000件与他有关的纪念品才行。倡议者开始疯狂搜寻,但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早在勃列日涅夫担任国家领导人时,与他和家人有关的一切资料就都被特工部门收缴了,并在1968年被销毁。而帕维尔·勃列日涅夫保留的照片,后来也都被烧掉了。
塔季扬娜·阿列克桑金娜说,她曾计划自己出钱在前总书记的故居钉一块纪念牌,但是也没人支持,她说:“我甚至通过热线电话直接与普京联系,但一句话也没说上。现在,就连通往勃列日涅沃的公共汽车也要停掉了,因为无利可图。”
4.当年抛弃怀孕恋人
帕维尔曾被邻居安娜·谢尔盖耶夫娜误认为是勃列日涅夫的私生子,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与他堂哥的年龄相差很大,而且勃列日涅夫年轻时确实在老家有个女友,并且还怀了孕。
今年80岁的玛丽娅·德米特里耶夫娜回忆说:“我父亲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是好朋友,他曾不只一次帮过未来总书记的忙。”
原来,勃列日涅夫的女友是邻村拉津科沃的娜丝塔西娅,她的妈妈看不上贫穷的勃列日涅夫,因此禁止两人交往。
玛丽娅接着说:“我父亲手风琴拉得非常好,因此勃列日涅夫约会时总是叫上他,让他在娜丝塔西娅的窗外拉琴,作为‘接头暗号’。娜丝塔西娅听到琴声,就会跑出来,谈情说爱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回家。”
对于好友的热心帮忙,勃列日涅夫从未忘记,他成为国家领导人后,曾给这位会拉手风琴的好友以回报。至于娜丝塔西娅,按照玛丽娅·德米特里耶夫娜的话说,则在怀孕后被勃列日涅夫无情地抛弃了。
据说,勃列日涅夫临死前不是想回勃列日涅沃,而是要去拉津科沃,希望能得到老情人的原谅。玛丽娅说:“他们当初已经准备结婚。勃列日涅夫准备离开库尔斯克时,曾把女友叫去,但是后者当天就返回村里。他们在车站大吵一场。那时娜丝塔西娅已经怀孕,可能勃列日涅夫并不知道。在那之后,娜丝塔西娅没法再在村里呆下去,于是去了西伯利亚,并且立即嫁了人,还生育了两个孩子。”
按照玛丽娅的说法,娜丝塔西娅和孩子都不想谈起勃列日涅夫。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