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个美国青年的中国“三部曲”

——访《甲骨:中国过去与现在之旅》一书作者何伟

http://qnck.cyol.com ::本报记者 陈强 2007-09-29 07:14 中青报订阅

    Peter Hessler是一个美国青年,他的中文名字叫“何伟”。

  1969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的何伟,和中国的缘分说来话长。“小时候,我对中国毫无兴趣,对我来说那是个很遥远的地方。”他的理想是当作家,他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英文创作。然而,硕士毕业后,他对自己能否成为作家还没把握。于是,他决定周游世界——从英国东渡大西洋,飞到捷克的布拉格,再乘火车穿过俄罗斯莫斯科,进入西伯利亚,最后落脚中国。

  在中国西部小城街头“游逛”

  那是1994年,何伟首次来到中国,独自旅行了一个多月。他惊讶地发现,“这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和俄罗斯这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完全不同。”回到美国后,他发表了游记,引起关注。不久,他意外获得一笔来自瑞士的奖金,赞助他徒步穿越这个欧洲小国,这给了他更多创作素材。通过这半年多的欧亚之旅,他确信,“边走边写”是自己成为纪实作家的不二法门。

  何伟一直在等待机会重返中国,并渴望学习汉语。1996年夏,他加入美国“和平队”,以志愿者的身份到重庆涪陵师范学院教了两年英文。他的处女作《江城:长江边的两年》(River Town: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写的就是这期间的见闻。

  “本书记录了我在涪陵的生活,我希望读者能明白一个外国人在涪陵那样的小城里所扮演的两种角色:有时我是一个观察者,但另一些时候我又深深融入了当地生活。”何伟在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涪陵在地理上和历史上都处于中游,有时很难看清事物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处。但这座城市和它的人们始终充满生活的气息,富于能量和希望。”

  涪陵师范学院的英文教师李雪顺撰文介绍说,“何伟”这个中文名字是他在此间取下的。何伟在涪陵任教期间深入社会各阶层,广交朋友,对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长江沿线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了深入的观察和了解。“1997年冬天,何伟的父亲从美国专程来涪陵看望他时,曾非常自信地跟我说,他的儿子早晚有一天会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当时我对老先生的话并没有太在意,只是看到年轻的何伟经常走乡串户,与涪陵的三教九流都能够发展友情。”

  何伟自己回忆说,当时在涪陵这座小城,总共只有两个老外,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手机,几乎与世隔绝。他平时除了教书,就是在街头游逛,和各种人混在一起。因此他学会了中国话,也了解了当地民情。

  1998年,何伟回到父母身边,花了4个月完成了第一部书稿。2001年初,长篇游记体作品《江城:长江边的两年》在美国出版,很快就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由于该书内容翔实可信,反映中国现实的视角独特,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反响,至今该书已被翻译成了法文、意大利文、韩文、匈牙利文、泰语等,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他见证个体意识在中国崛起

  1999年,何伟再度来到北京,一待就是9年。刚开始,他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北京分社当助理,后来他为《华尔街日报》亚洲版、香港《南华早报》、香港《远东经济评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纽约时报》等海外报刊撰稿。2001年他成为《纽约客》杂志的首位驻华记者。这些身份使何伟有机会随意穿行在中华大地进行体验、采访。

  2006年,何伟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甲骨:中国过去与现在之旅》(Oracle Bones:A Journey Between China’s Past and Present)。全书从1999年5月写到2002年6月,作者穿行于北京、上海、新疆、台湾、江苏南京、河南安阳、辽宁丹东、涪陵、甘肃武威等地,穿插记录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使用“甲骨”作为书名,是因为甲骨曾被中国人用来记录远古、占卜未来,具有连接过去与将来的寓意。

  在《甲骨》中,何伟讲述了他在涪陵教过的3个中国学生的故事:毕业后去浙江温州教书的威利和南茜,去深圳为台商打工的艾米莉。何伟与他们通信并前去拜访,记录他们从内地到沿海的生活变迁。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何伟谈到了创作意图:“我们正在见证个体意识在中国的崛起。他们上进心强、敢冒险、敢自己作决定。书中的每个人物都越来越多地将自己视为一个个体。他们要对自己负责,也意识到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甲骨》入围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入选《纽约时报》“2006年最值得注意的100本书”。

  何伟正在创作中的第三本书是什么内容呢?他说,这本书以汽车和道路为引子写中国发展。

  第一部分记录作者从北京到青岛的自驾游经历,聚焦中国北方农村的变化;第二部分记述北京郊外一个农村家庭的变迁,近年来越来越多北京城里人买了汽车,周末他们开车到郊外度假,由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致富新途径——一些农民开始经营迎合城里人的休闲生意;第三部分写的是浙江丽水工业城,关注丽水到温州高速公路开通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何伟透露,他现在每天写作8个小时,目前已完成了全书的1/3。

  何伟把他的3本书看作是记录现代中国的“三部曲”:《江城》写的是地理,或者说是一个地方;《甲骨》写的是历史,或者说是一个时代;而新书则是写经济,或者说是中国的发展。贯穿这3本书的是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它们涵盖了1996~2006年的中国。

  中美两国都“不善于与外界交流”

  在采访中,记者请何伟谈谈中美两个大国的异同点。他说,中国以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立国,而美国以自由和民主理念立国。中美两国都不善于与外国交流,两国国民在国外都喜欢聚居生活。

  由于两国都不善于与外界交流,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变得对外族有偏见。美国则在“9·11”后感受到了外界的巨大冲击,从此也变得对外族有偏见。

  但两个国家在受冲击后的反应,因他们的理念不同而不同。中国人因文化和历史自傲感,觉得外族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他们是天生的闭关自守者,对外来事物有本能反抗;美国人则对自由和民主的理念非常骄傲,想当然地认为全世界都该接受此种观念。在“9·11”后,美国人有更多使命感,试图把自由和民主的理念带给全世界。

  何伟认为,中国人这20年来与外界的关系变得更健康,对外族偏见更少。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对外开放能让生活更美好,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都在学英语的原因吧。他觉得美国人也该这么做,不过美国人在“9·11”后往外看时,看到的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因此他们不可能学好外国文化和语言,因为他们不是为兴趣而学习。许多美国人至今还没有悟出这一点。

  (::发自美国)

分享到:
时政
雾霾把中国精英“赶”到海外

今年第一季度,北京连续出现重度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雾霾移居海外。[全文>>]

美国"千禧一代"是什么生活状态

自信、自我、自由、乐观并且欢迎改变,疏离宗教、政治和社会,自恋而乐观。[全文>>]

财富
中国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

13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保证金融安全为由,叫停了阿里巴巴和腾讯11日刚刚宣布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全文>>]

外媒:中国打开民营银行大门

中国银监会宣布,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在内的10家公司,已被选定参与投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全文>>]

文化
为什么雷达找不到MH370?

许多人认为雷达无所不能。令他们惊讶的是,依靠这项技术至今也找不到消失的MH370航班。[全文>>]

外挂抢票:粉丝与“黄牛”之战

一些票务公司和个人为了与“黄牛”作斗争,无奈之下也得“以牙还牙”,外挂大战愈演愈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