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活的某些习惯一度给人以永恒的错觉。比如,在30年前炎热的午后,你可以在一个缓慢转动的风扇下躺在床上,听着同样至少有100年历史的街上传来的杂音。最常见的是小贩们的唱卖声,他们兜售鲜鱼或蔬菜、奶糖和装在便携式玻璃柜子里的老式饼干。一些小贩骑的是自行车,除此之外,这样的场景仿佛已存在数个世纪,从不会被现代化灭绝。
但它们行将消失——不是眼下,也不是到处都是,在印度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区域可能不可避免。印度执政联盟称将向外国超市开放本国零售市场。去年,政府暂停该计划,因为联盟政府内的小党,认为此举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最近,印度政府决心不理会反对意见,重启改革计划,允许在地方邦政府同意的前提下,让那些家喻户晓的欧美超市在人口百万以上城市建连锁店。
几年前,西方超市抵达中国,现在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其踪影。政府称大型超市的营销、技术和管理专业经验,将改善印度食品生产和消费。农民能卖个好价钱,而消费者可享受到便宜货,食品浪费也会减少:超市雇用成千上万人,不会有食品烂在仓库里。
完美!除非你是中间商、印度1200万小零售商的一员,或者是庄稼产量太低对沃尔玛不感兴趣的农民,或是街头蔬菜小贩。这个过程就是所说的“零售达尔文主义”。
据最近一项调查,在越南,一家超市卖一吨西红柿平均需要1.2人,而用更传统销售渠道,卖一吨西红柿要用2.9人。在印度几个大城市,自印度本土较小超市问世以来,水果和蔬菜商贩收入已减少多达30%,而实力强大的国外超市巨头会带来更大改变。
印度文化精英怎么看超市革命?从我在印度的朋友看,一些人感到焦虑、无助和伤感。这都是天底下超市之敌人常见的情绪。其中一位德里的朋友写道,摊贩到她家门口卖蔬菜、牛奶、花卉和鱼,是“人生一大美事”。
他们骑着环保的自行车走街串巷,而超市购物需要汽车和停车场。她谈到传统商贩和社区商店及集市:“我们害怕这一切都将消失。”她还表示,在存在等级的印度社会里,到超市购物有一种吸引力,因为到现在为止,超市擅长于提供非常新鲜的食物,通过价格(及保安)将穷人拒之门外。她说:“在我看来,它们属于城市、阶级的事物,昂贵,卖的是包装商品,限制了进入权。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
当然,也有好处——如果你是时间紧的有钱人,想要享用全球丰富产品。你觉得印度将超市拒之门外,是因为政府担心惹恼小农小商选民,其实对外国公司的抵触从印度建国之初就已产生。
在印度出现超市前,买东西可不那么容易。有时买齐配料需要一个上午。
接着,在风扇吹拂下,我们会小睡一会。街头的喧嚣飘进屋内,那是印地语电影音乐、湿衣服打在洗衣板上的声音、出租车的喇叭声以及流动小食摊贩的叫卖声。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的到来。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