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苏州,中国的“克隆之城”
作者 Michael Silk, Andrew Manley 译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4年06月11日
27
版)
|
苏州版“伦敦塔桥” |
苏州有数不清的园林、水道和寺庙等景观,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9处世界遗产。近几年,苏州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这座城市也在实践着另一个雄心勃勃的工程——“城市复制”。从仿建威尼斯的水乡建筑,到荷兰式的郊区别墅,美国记者比安卡·博斯克把这种做法称为“原始副本”:当代中国的建筑模仿。苏州,正成为中国的“克隆之城”。
在苏州一系列“山寨建筑”中,最让人惊异的,要属全球几十座著名大桥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建筑全部坐落在苏州的相城区。该区是苏州东北部一片新设立的开发区,未来,将建成集金融与消费于一体的苏州商贸城。
相城区中,35%的面积被水覆盖。管理人员在对该区域进行规划时,希望用桥把各区域连在一起,而且,弃用中国的传统做法,选择欧美样板,把一些世界知名的大桥“搬到那里”。赞成者认为,这能引来更多关注,对苏州旅游业发展大有裨益。
但这么做的后果便是,苏州有点像“世界桥梁博物馆”了——面积不大的区域,集合了56座世界知名大桥,“伦敦塔桥”、“悉尼海港大桥”、“巴黎亚利山大三世桥”、“阿姆斯特丹蓝桥”、“芝加哥中心桥”等,通通囊括其中。
桥梁的修建工作,并未请外国人参与,而是由苏州市政设计研究院担当。为更好地与当地景观结合,这些桥在修建时都做了一定改动。
有明显区别的是“塔桥”,伦敦塔桥只有2座塔楼,而苏州“塔桥”则有4座塔楼,更显雄伟大气。塔楼之间还设有悬空的通道,两侧装有玻璃窗,游客可在上面一览苏州风貌。
另一座桥——苏州版本的“悉尼海港大桥”,比原始桥造型略小,桥身全由花岗岩制成。花岗岩造价便宜,施工方便,苏州“海港大桥”得以快速完工;而悉尼海港大桥,花了8年才建成,共动用1400多名劳动力。建成后的“苏州海港大桥”,被当地人誉为“横跨在河岸上的一道绚丽彩虹”。
而苏州版“亚利山大三世桥”,跟原版本也有出入,使用了混凝土做原料。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所言,这些复制的桥,原本位于世界各个角落,但当地工匠好像用了魔法,让它们奇迹般地“相会在苏州”;不过,这些桥与周围环境不太相融,新旧两种建筑风格交织,空洞乏味之余,似乎还鼓吹着商业消费的欲望。
苏州不是中国第一个,也不是惟一一个修建“山寨建筑”的城市。成都目前正在建一座大型住宅区,照搬英国小镇多尔切斯特;在上海,也有名为“泰晤士小镇”这样的地方;广东省惠州市,在城内某处河湾完美复制了奥地利一处经典名胜——哈尔斯塔特;东部城市杭州,还修建了“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道”。
这些复制的建筑,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吸引着国际注意力。这些城市都想通过再造这些知名建筑,展现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宏伟发展前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复制他国建筑的趋势。一时间,从南至北,大量欧式风情的住宅和户外景观涌现,它们大多装饰精美,又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
中国人能住在那里,常被视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再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富人群体不断壮大,山寨建筑也给这些人一个自我炫耀的机会。在成排成栋外形相同的住宅楼中间,富人们选择一栋西方风格的寓所,彰显了自身的优越地位。
对山寨建筑,苏州民众反应各异。很多人担心,它们会破坏苏州原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一位居民表示:“苏州很多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包括城内的老桥,每一座都有存在的价值。但时下出现的‘山寨桥’,完全就是照搬西方,跟苏州历史没什么关系,对整个城市也没什么意义。”
还有很多人质疑,这些“山寨桥”是否像城市管理者所说的那样,能促进苏州发展。多数年轻人表示赞同,觉得这种做法既惊奇又欣喜,“不用出国旅游,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风景名胜”;另外,对一个现代化的苏州来说,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没什么错,“苏州是个传统老城,但我们也想要点新东西”。
苏州几十座“山寨桥”建成后,其影响并未像当初预计的那样可观。一位居民表示,“到目前为止,除了很多年轻人跑去拍照留影,老百姓并没看到别的好处,对苏州的旅游业和文化保护事业,贡献似乎不大。”
或许,“山寨建筑”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标准化”。很多地方撇开传统文化,盲目照搬西方,导致城市原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消失殆尽,甚至会出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的状况。这种危机针对的,不单是苏州,而是整个中国。
英国《卫报》
苏州有数不清的园林、水道和寺庙等景观,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9处世界遗产。近几年,苏州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就是其中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这座城市也在实践着另一个雄心勃勃的工程——“城市复制”。从仿建威尼斯的水乡建筑,到荷兰式的郊区别墅,美国记者比安卡·博斯克把这种做法称为“原始副本”:当代中国的建筑模仿。苏州,正成为中国的“克隆之城”。
在苏州一系列“山寨建筑”中,最让人惊异的,要属全球几十座著名大桥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建筑全部坐落在苏州的相城区。该区是苏州东北部一片新设立的开发区,未来,将建成集金融与消费于一体的苏州商贸城。
相城区中,35%的面积被水覆盖。管理人员在对该区域进行规划时,希望用桥把各区域连在一起,而且,弃用中国的传统做法,选择欧美样板,把一些世界知名的大桥“搬到那里”。赞成者认为,这能引来更多关注,对苏州旅游业发展大有裨益。
但这么做的后果便是,苏州有点像“世界桥梁博物馆”了——面积不大的区域,集合了56座世界知名大桥,“伦敦塔桥”、“悉尼海港大桥”、“巴黎亚利山大三世桥”、“阿姆斯特丹蓝桥”、“芝加哥中心桥”等,通通囊括其中。
桥梁的修建工作,并未请外国人参与,而是由苏州市政设计研究院担当。为更好地与当地景观结合,这些桥在修建时都做了一定改动。
有明显区别的是“塔桥”,伦敦塔桥只有2座塔楼,而苏州“塔桥”则有4座塔楼,更显雄伟大气。塔楼之间还设有悬空的通道,两侧装有玻璃窗,游客可在上面一览苏州风貌。
另一座桥——苏州版本的“悉尼海港大桥”,比原始桥造型略小,桥身全由花岗岩制成。花岗岩造价便宜,施工方便,苏州“海港大桥”得以快速完工;而悉尼海港大桥,花了8年才建成,共动用1400多名劳动力。建成后的“苏州海港大桥”,被当地人誉为“横跨在河岸上的一道绚丽彩虹”。
而苏州版“亚利山大三世桥”,跟原版本也有出入,使用了混凝土做原料。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所言,这些复制的桥,原本位于世界各个角落,但当地工匠好像用了魔法,让它们奇迹般地“相会在苏州”;不过,这些桥与周围环境不太相融,新旧两种建筑风格交织,空洞乏味之余,似乎还鼓吹着商业消费的欲望。
苏州不是中国第一个,也不是惟一一个修建“山寨建筑”的城市。成都目前正在建一座大型住宅区,照搬英国小镇多尔切斯特;在上海,也有名为“泰晤士小镇”这样的地方;广东省惠州市,在城内某处河湾完美复制了奥地利一处经典名胜——哈尔斯塔特;东部城市杭州,还修建了“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道”。
这些复制的建筑,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吸引着国际注意力。这些城市都想通过再造这些知名建筑,展现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宏伟发展前景。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出现复制他国建筑的趋势。一时间,从南至北,大量欧式风情的住宅和户外景观涌现,它们大多装饰精美,又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
中国人能住在那里,常被视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再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富人群体不断壮大,山寨建筑也给这些人一个自我炫耀的机会。在成排成栋外形相同的住宅楼中间,富人们选择一栋西方风格的寓所,彰显了自身的优越地位。
对山寨建筑,苏州民众反应各异。很多人担心,它们会破坏苏州原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一位居民表示:“苏州很多建筑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包括城内的老桥,每一座都有存在的价值。但时下出现的‘山寨桥’,完全就是照搬西方,跟苏州历史没什么关系,对整个城市也没什么意义。”
还有很多人质疑,这些“山寨桥”是否像城市管理者所说的那样,能促进苏州发展。多数年轻人表示赞同,觉得这种做法既惊奇又欣喜,“不用出国旅游,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风景名胜”;另外,对一个现代化的苏州来说,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没什么错,“苏州是个传统老城,但我们也想要点新东西”。
苏州几十座“山寨桥”建成后,其影响并未像当初预计的那样可观。一位居民表示,“到目前为止,除了很多年轻人跑去拍照留影,老百姓并没看到别的好处,对苏州的旅游业和文化保护事业,贡献似乎不大。”
或许,“山寨建筑”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标准化”。很多地方撇开传统文化,盲目照搬西方,导致城市原本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消失殆尽,甚至会出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的状况。这种危机针对的,不单是苏州,而是整个中国。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