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人们骨子里并不喜欢创意

作者 Jessica Olien 译者 丁焕金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01日   40 版)

    美国专栏作家和漫画家

    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赞赏那些发明家和思想家取得的成就,因为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世界。从艺术家凡高到前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我们为这些创新者欢呼。以富有创意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被认为是一项财富,甚至是一种美德。很多网上招聘信息也表示希望招募“有想法的人”或“能打破条条框框的人”。我们被告知,如果拥有好的创意,我们将会取得成功。

    然而,这一切只是谎言!大多数人实际上并不喜欢创意。研究发现,人们内心对创新思想是持有偏见的,尽管他们口头上都坚称欢迎创新思想。

    “我们将有创意的人视为英雄,为他们欢呼,但实际上只是事后诸葛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巴里·斯托指出。斯托表示,大部分人潜意识里都会规避风险,这样的人可以称为自我满足者。“我们为西方文化的独立精神欢呼,实际上我们要做到符合此种精神的事,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斯托说。那些自我满足者会想办法避免打破原有的秩序,即使这意味着离弃真理或拒绝一个好主意。

    即使是那些声称在寻找创意的人,对于有创意的点子也是消极的,这一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当中展露无遗。人们对“确定”的偏好使他们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意存在偏见。

    我的挚友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上班,她聪明、有创意、敢闯敢干。公司聘用她是因为看重她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几乎没什么人愿意听取她的想法,她通常都没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我甚至说,‘你们只要允许我去做事,我自己一个人去做都可以’。”我那个朋友说,“但是他们通常都不答应,公司的体系仍然在一个低效的轨道上运转。”

    在纪录片《九月刊》中,安娜·温图尔总是拒绝富有创意的导演格蕾丝·柯丁顿提出的创意点子。对于有创意的人,这是经常碰到的现象。即使在所谓的提倡创意的工作环境中,比如广告部门或杂志的编辑部里,我也见过很多有意思的点子被人们忽略,甚至遭到嘈笑。

    “当某些人或事真正伟大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羡慕、嫉妒、恨!”艺术批评家戴夫·希基说。他认为,由于经常拒绝好的创意,艺术教育正在逐渐走向平庸。事实上,我所交谈过的人都认同一件事,那些无关痛痒的想法往往比奇思妙想更容易被接受。

    不幸的是,我们最应该看到创意开花结果的地方却是创意最早死亡的地方,那就是学校。研究表明,学校里的大多数老师都歧视有创意的学生,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学生。即使孩子们足够幸运,碰到愿意接受他们想法的老师,学校里的那些标准化考试及种种科目、竞赛等都会设法让孩子的思维不要“走上歧路”,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思维当中的创意。讽刺的是,孩子们所学的内容是世界上最具创意的人取得的成就,而孩子们自己的创意却被压制。

    创意遭受社会排斥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在社会排拆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线希望。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表示,社会排斥对于创意的形成并非全是坏事,有时候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你对创意不是很有把握的情况下,社会排拆会促使你进一步解释和完善。这让那些有创意的人不屈服于现实,同时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对于一些人来说,遭受排斥的痛苦就像马拉松的训练,是对意志力的磨练。这样的磨练是必要的。真正有创意的点子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点子越好,需要的时间越长。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从事的工作,通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不被同龄人认同。

    创造力非常有益,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斯托认为,一个取得成功的有创意的人应该是“能够承受现实压力并且敢于迎难而上的人”。

    富有创意的生活是一种选择,但你必须得向自己的心灵作出承诺,同时还要接受你有可能不会被社会认同的现实。你必须得放弃取悦别人的想法,甚至都不能想着去取悦你自己。

    美国“石板”网站

 

人们骨子里并不喜欢创意
耶稣与圣母玛利亚的故事
不要盲目崇拜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