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有种危险叫“出名”
作者 [英] 林赛·欧文 译者 晨池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20日
33
版)
以“失败”为主题的贝克特
对作家而言,与名气同行的是压力,过度赞誉背后往往隐藏着职业生涯的陷阱。
作为对推特上猜忌声音的回应,莱昂内尔·施莱佛(英国作家,现居伦敦,代表作《我们谈谈凯文的事》、《双重错误》等)正在写一本讲述“做一名成功小说家的风险”的书。除了再次哀叹写小说赚不了钱,她还列举了那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家经常碰到的麻烦:
“参加完庆祝会,接下来,你就要准备创作无报酬的作品,以便让自己的名字被长期关注,还要去接受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人的采访。你还要忙于参加座谈会、其他作家的宣传会,回答那些事先安排好的问题。你还要记得留点力气上推特、脸谱,对粉丝说你爱他们。”
这些都会成为你真正的梦想——再写一本小说——的阻碍。施莱佛说,她“对之前的非商业化模式非常怀念——那时我的注意力集中,写作是为了兴趣,即便书没人看”。
是的,媒体骚扰与市场化并非成功的惟一障碍。一旦某人的作品披上光环,外界的期望值就会不切实际地高涨,他的下一本书将面临非常巨大的压力。难怪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后,职业生涯几近荒废。
面对无数好奇又充满仰慕的读者,艾里森解释说,他正在写一本必定超越上一部作品的书。在接下来40年时间里,他在改了又改的新著中,着力刻画一名被黑人牧师收养的白人男孩的故事。这孩子后来被过继给白人,成为一名持种族主义观点的参议员。艾里森留下了几千页手稿,直到他死后,这些手稿才被整理成《六月庆典》(Juneteenth)出版。
另一个被成名毁掉的典型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此君24岁时便因为《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名声大噪,但盛名让他沉迷于享乐,最终因酗酒而卒。
也有不少作家对赞扬不感冒。不得不提的是马丁·艾米斯(与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他的早期作品好评如潮,及至《金钱》(Money)让他声望暴增,反倒让他对自我要求愈发严格。接下来,他关注起世界的命运,写出了《大浩劫》(Holocaust)——对漫画小说家来说,这么大的转型实在惊人。诺曼·梅勒(美国作家,作品多挖掘、剖析社会及政治病态)狂妄自负,这种不讨人爱的性格也充斥在其作品里,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之后取得的成就。
还有些人在作品发表前就被成功所阻。哈罗德·布洛基在完稿前被广泛誉为“又一个伟大的美国小说家”。这不仅使他陷入极度的焦虑,相比最初的期望,经过长时间出炉的作品亦令人失望。亦喜亦悲的是,还有一些作家安静地工作,在旁人的忽视中成长。举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倘若一直活在公众关注下,卡夫卡还会有那样独特的视野吗?
塞缪尔·贝克特(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曾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自己作品的主题就是“失败”,但他成功地改造了现代主义与戏剧,同时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的行迹。他的妻子听说他得奖后,称这是个“大灾难”,个中缘由值得玩味。“再试,再输,输得好看点”是贝克特的名句之一,也可以看作对写作生涯的励志箴言。
以上种种事实,应当能令那些还不为公众熟知的作家欣慰。
英国《卫报》
对作家而言,与名气同行的是压力,过度赞誉背后往往隐藏着职业生涯的陷阱。
作为对推特上猜忌声音的回应,莱昂内尔·施莱佛(英国作家,现居伦敦,代表作《我们谈谈凯文的事》、《双重错误》等)正在写一本讲述“做一名成功小说家的风险”的书。除了再次哀叹写小说赚不了钱,她还列举了那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家经常碰到的麻烦:
“参加完庆祝会,接下来,你就要准备创作无报酬的作品,以便让自己的名字被长期关注,还要去接受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人的采访。你还要忙于参加座谈会、其他作家的宣传会,回答那些事先安排好的问题。你还要记得留点力气上推特、脸谱,对粉丝说你爱他们。”
这些都会成为你真正的梦想——再写一本小说——的阻碍。施莱佛说,她“对之前的非商业化模式非常怀念——那时我的注意力集中,写作是为了兴趣,即便书没人看”。
是的,媒体骚扰与市场化并非成功的惟一障碍。一旦某人的作品披上光环,外界的期望值就会不切实际地高涨,他的下一本书将面临非常巨大的压力。难怪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后,职业生涯几近荒废。
面对无数好奇又充满仰慕的读者,艾里森解释说,他正在写一本必定超越上一部作品的书。在接下来40年时间里,他在改了又改的新著中,着力刻画一名被黑人牧师收养的白人男孩的故事。这孩子后来被过继给白人,成为一名持种族主义观点的参议员。艾里森留下了几千页手稿,直到他死后,这些手稿才被整理成《六月庆典》(Juneteenth)出版。
另一个被成名毁掉的典型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此君24岁时便因为《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名声大噪,但盛名让他沉迷于享乐,最终因酗酒而卒。
也有不少作家对赞扬不感冒。不得不提的是马丁·艾米斯(与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并称英国文坛三巨头),他的早期作品好评如潮,及至《金钱》(Money)让他声望暴增,反倒让他对自我要求愈发严格。接下来,他关注起世界的命运,写出了《大浩劫》(Holocaust)——对漫画小说家来说,这么大的转型实在惊人。诺曼·梅勒(美国作家,作品多挖掘、剖析社会及政治病态)狂妄自负,这种不讨人爱的性格也充斥在其作品里,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裸者与死者》(The Naked and the Dead)之后取得的成就。
还有些人在作品发表前就被成功所阻。哈罗德·布洛基在完稿前被广泛誉为“又一个伟大的美国小说家”。这不仅使他陷入极度的焦虑,相比最初的期望,经过长时间出炉的作品亦令人失望。亦喜亦悲的是,还有一些作家安静地工作,在旁人的忽视中成长。举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倘若一直活在公众关注下,卡夫卡还会有那样独特的视野吗?
塞缪尔·贝克特(20世纪爱尔兰、法国作家,曾获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自己作品的主题就是“失败”,但他成功地改造了现代主义与戏剧,同时很好地隐藏了自己的行迹。他的妻子听说他得奖后,称这是个“大灾难”,个中缘由值得玩味。“再试,再输,输得好看点”是贝克特的名句之一,也可以看作对写作生涯的励志箴言。
以上种种事实,应当能令那些还不为公众熟知的作家欣慰。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