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能打造出自己的好莱坞吗?

○作者 斯坦利·罗森 ○译者 汪新华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09日   27 版)

    去年,王健林宣布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集团AMC,引起轰动。许多人认为,他的出价远高于所获得的实际价值。一些人觉得,相比表现平平的北美市场,那些钱倒不如投到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更划算。

    但现在看来,王先生的战略主要在于“品牌”,是为了显示,万达和王健林本人是大玩家,有财力支撑。实际上,他实现了这一目标。许多美国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这同时引起好莱坞大牌的注意。

    最近,他又迈出了一大步——争取到好莱坞一线明星和主要制片公司高管,赴青岛参加东方影都启动仪式。

    他的雄心与中国政府的计划合拍。后者现在强调扩大国家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梦可与美国梦竞争。而好莱坞向来就是美国梦的缩影。

    最近两年,中外合拍影片大幅减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方坚持合拍片必须是真正的合拍,有正面的中国故事和中国演员,而非像以前一样,都是名义上的合拍。如《木乃伊3》,其实属于中国境外大片,缺少足够的中国元素,难称真正的中国电影。

    好莱坞想要“高概念”电影,能为所有市场(包括中国市场)接受;而中国想要没有争议的电影,反映该国的正面形象,以回击中国人所认为的西方媒体的妖魔化。 

    中国文化人士文森特·倪认为,王健林最近对电影业的投资,具有中国大生意的种种特点,如资金、规模巨大,或许还有一些影响力。去年的AMC收购及今年的青岛影都项目,或许令好莱坞电影人高兴,但也取悦了王健林的官场朋友。

    王先生如何从房地产大亨向软实力经理转变?倘若只是在中国电影里填充美国明星,那就错失了发展本土电影业的良机。如果王先生的投资纯属商业性,那么现阶段,中国电影业尚无法与好莱坞抗衡,但借鉴美国模式,可促成中国国内电影制作和分销的重要创新。

    在美国影评人迈克尔·巴利看来,最近几年,中国电影业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变化,万达打造青岛影都,肯定是一起开拓性事件,同时也应看到,这只是过去15年来中国电影业革故鼎新的一个新篇章。

    巨变的进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吴宇森、徐克、成龙、周润发和李连杰。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其后,其他中国大片如张艺谋的《英雄》和周星驰的《少林足球》纷纷亮相,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此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电影,它们集合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的华人演员、好莱坞资金和分销伙伴、功夫影星和尖端的电脑生成画面技术等元素,以全新方式开始改变好莱坞-中国电影的关系。大型电影公司陆续在香港和大陆开设办事处,像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些最赚钱的电影。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推动下,中国新的电影制片联盟形成了。

    跨国共舞中,中国大片开始使用好莱坞一线明星,以将中国电影更好地推向国际受众,如《金陵十三钗》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九四二》里的蒂姆·罗宾斯和阿德里安·布罗迪。而主流好莱坞电影也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国演员,为的是更好地进入日益赚钱的中国市场。

    正是在这种复杂而变化的关系中,青岛东方影都应运而生。该项目将会进一步加速这种变化,也会令中国电影的性质越加复杂。青岛很有可能成为好莱坞或其他外国电影公司用来制作非中国主题电影的地方(如《杀死比尔》曾在中国拍摄,但故事背景不在那里)。但东方影都的规模及背后支撑的资金,将不可避免导致更多的好莱坞-中国的资金和人才的协作。

    但好莱坞和中国顶级明星参演的、打破中美票房纪录的大预算合作,仍未必能实现。比如,电影《非常幸运》在中国境内表现不错,但在美国和其他非华人市场却并不起眼。

    未来,中国-好莱坞协作未来会进一步加速,而“中国电影”的本质也将变得复杂化,因为整个中国电影业将变得日益全球化,与好莱坞不可分割。

    □美国《大西洋月刊》

 

中国着手整顿“旅游破坏”
香港1/5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下
中国能打造出自己的好莱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