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谁说应届生中没人才?

○博主 Robert W. Goldfarb ○译者 侯又华 《 青年参考 》( 2012年12月05日   41 版)

    如今,越来越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因为担心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忧心忡忡,即使他们有知识,有技能,也未必能找到一份足以偿还学费贷款的工作。与此同时,公司主管却说,即使岗位众多,他们也很难找到合格的求职者。

    所以,今秋我采访了各行各业的CEO以及超过135名毕业生,试图弄清这一悖论。我并没有寻找求职者和招聘企业间的共同利益,但我发现了一个制约双方达成共识的严重分歧。

    我见到的每一个CEO都认为,现在的毕业生不但缺乏技能,并且不守规矩。他们抱怨年轻员工认为自己要在精通业务之前获得提升。总而言之,“他们是要在涨工资的基础上成长”。

    我采访了许多看上去似乎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他们在重点大学读书时获得了优秀成绩,并具备一些兼职工作经历。但高管们反驳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准备好胜任公司复杂的工作。

    最近一些毕业生告诉我,他们会给老板带来额外价值。一名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说:“我讨厌那些批评者。这个专业很难学,我的分数却很高。宿舍里每个人都知道,毕业后我们很难找工作。所以我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我们邀请已工作的校友对专业技能和应聘进行指导。我们需要的是一次机会,来证明我们这代人是最棒的。”

    的确,企业一直在努力寻求石油工程师、系统设计师、供应链分析师和其他技术过硬的毕业生。但对于主修英语、哲学、历史和其他专业的文科生,却很难有一个面试机会,更别说一份工作了。

    曾几何时,雇主之所以招了一些文科毕业生,是因为他们具备广泛的学识,形成了追根究底的思维和评估冲突观点的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新视角,取代过时的方法。充满潜力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团队培训,很快适应了商业纪律。当一个实习生对公司长久的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时,资深员工并没有笑话他们的进步。

    在不同部门轮岗能让年轻人展现能力,经理们会挑选出最优秀的实习生,然后进行辅导。一些接受采访的首席执行官,包括那些对应届毕业生非常挑剔的,也都接受过类似培训。如今,他们却更愿意招收那些拥有现成技能的学员,然后再把他们放到工作中去历练。一个招聘经理告诉我:“我们不再进行大规模人才储备。如果求职者并没有准备好踏入一个开放的工作,我们不会雇佣他们。”

    相对于那些技术型雇员,很多接受通才教育的雇员能更快找到职场秘诀——职场是灰色的,而不是非黑即白。我曾作为顾问,与很多出色的总经理共事,这些人在进入职场前接受的,正是通才教育而非纯工科教育。正是直觉帮助他们坐上了这个位置——他们有能力在看似正确的数据中察觉纰漏,体察客户和雇员情绪,并在他人摒弃的产品中发现潜力。

    即便是那些专注于技术创新的公司,也会受益于雇员的平衡性——大多数员工拥有工科文凭,其他则来自各个学科。很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诞生于有悟性的专业人士和经理之间理念的碰撞,而这些经理们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敏锐的洞察力。

    那些能进行法语动词变位、撰写充斥着大量数据的研究报告、解析晦涩诗作的毕业生们,他们可以通过培训而掌握计算机编程、供应链管理或其他备受招聘经理青睐的技能吗?整整一代人都在希望高管们内心的某一处会认为,给他们一次机会是正确而又明智的做法。

    □博址 http://blogs.nytimes.com

分享到:

 

007电影:经济毒药
谁说应届生中没人才?
英国人只会网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