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旧城区的一个幼儿园中,老师们摈弃了“他”和“她”这样的人称代词,选择用“小朋友们”来称呼学校里的115个小孩。在瑞典,专门指代性别的人称代词成为一种禁忌,人们通常选用生造的模糊性别的代词“hen”——虽然大部分瑞典人并不接受这个单词,但它在部分同性恋和女权主义者圈子中颇为流行。
小图书馆里摆放着抱枕,孩子们会坐在那里听老师讲故事。故事中很少有《灰姑娘》或《白雪公主》这样的经典童话,因为里面充斥着对男性和女性的定式思维。孩子们听到的故事中,有很多与单亲父母、收养的孩子或同性情侣有关。
在这里,没人规定女孩就得玩“过家家”,男孩子则只能玩积木。同样,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受伤,老师都会小心抚慰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玩洋娃娃,大部分洋娃娃都很正常,但也有一些结构怪异。
瑞典平等主义可能和瑞典肉丸、宜家家居一样名扬四海。瑞典人为消除性别界限,让女性能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做出了很多努力。一家名叫Nicolaigarden的幼儿园就是有力证据。
马琳·英格里森是一家艺术画廊的雇员,她有一个15个月大的女儿汉娜。她说这家幼儿园教育孩子们“无论男孩女孩,都可以大声哭泣”。她表示:“这就是我们选择这所学校的原因,男女平等很重要,所以更要从娃娃抓起。”
实际上,这一切来源于瑞典立法者的努力。1998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学校(包含托儿所)必须确保男孩和女孩享有同等权利。
在法律鼓励下,Nicolaigarden幼儿园的老师们迈出非比寻常的一步——他们录制了每个老师与孩子们(从婴儿到6岁的儿童)玩耍、吃饭、相处的场景。
“在对待男孩女孩时,老师们有很大不同。”幼儿园园长罗塔·瑞嘉林说,“如果一个男孩弄伤自己,哭了起来,会有人安慰他,人们通常会说,‘不要紧,没什么大不了’。若发生在女孩身上,安慰时间则要长得多。”
影像资料显示,老师和女孩交谈的时间,要比和男孩交流的时间长,这也许能解释为何女性拥有更好的语言能力。瑞嘉林还表示,老师们能接受男孩的调皮,但女孩如果想要爬树,通常会被阻止。
针对上述状况,幼儿园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出一个包含了七大要点的计划,以纠正这些行为。“我们尽量避免使用男孩、女孩这样的词,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这代表了一种定向思维。”53岁的嘉瑞林说,“我们会用名字皮特、萨利或‘加油,小朋友’来代替这些词汇。此外,我们招聘了男老师,还征求了一家同性恋和双性恋机构的意见。”
29岁的卡米拉·弗洛丁来自伦敦,在斯德哥尔摩住了两年半。她说,“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瑞典化行为,很好。”
保守温和的斯德哥尔摩联合政府全力支持性别政策。“其实,重要的是,孩子们无论性别,都拥有同样权利,问题在于自由度。”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洛塔·埃德霍尔姆说。
圣诞节即将到来,瑞典人都在为12月13日的圣卢西亚节做准备。在节日庆典中,孩子们将排队站在穿着白色长袍、举着蜡烛的圣卢西亚(通常由一个少女扮演)身后。那么,男孩可以扮演卢西亚吗?
事实上,埃德霍尔姆说,近年来,在斯德哥尔摩郊外的一个小镇,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曾申请扮演这一角色,不过被拒绝。她说,在现代瑞典,女性能进入男性世界,而男性却很难进入女性的角色。
“有趣的是,女孩扮演圣诞老人不是问题。”她说,“但男孩想要扮演卢西亚,就是大问题。”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