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零售商、消费者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合力,只要公众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西方化生活,中国人当前的不健康饮食结构,终归会有改善的可能。
当中国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主张时,这个国家的成功发展并非得自偶然。“和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容易引起老百姓共鸣,也越来越和日常生活相关,其中就包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目前,购买这类食品的人相对还比较少,但只要收入允许,趋势会愈发明显。
过去20多年以速度为先的经济增长方式,令各大城市的食品零售业形成了异常顽固的体系,视利润如命而罔顾消费者。当然,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确实在改变零售商们的进货渠道,素食主义者与日俱增,电视与报纸掀起的“减肥热”,也逼迫零售商不得不做出某种改变。
然而,和其他许多社会痼疾一样,城市富裕人群中体现出上述倾向的仍然是极少数,大部分中国人仍在追逐所谓的西方化生活,充满激情地大嚼汉堡、比萨、肉排、甜甜圈和各种盐酥小吃。许多人虽有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却难以付诸实施,毕竟,固有的生活习惯是很难在朝夕之间改变的,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健身锻炼和付出汗水的时候。
另一方面,随着商家的社会责任感被不断强调,他们多少也会有所改变。很多连锁便利店就开在学校边,在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尤其如此;直到政府介入,这些便利店才挂出“禁止向未成年人卖烟”之类的标识,但那些高脂肪、高糖分的食品依然大行其道。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进两步、退一步,自动售货机的蔓延就属于后者。这些家伙最早现身于繁忙的北京三里屯,此后在中国各地茁壮成长,像青岛海滨和上海地铁这样热闹的地方,都有各种自动售货机敞开供应饼干、饮料和甜点,它们无一不是“双高”的健康杀手。
中国人饮食状况的改善,只能在消费者和零售商的合力下方能实现。不过,零售商需要获得利益激励才乐意这么做,微薄的边际利润,令他们无法为社会做慈善而不求物质回报。无论价格多贵、边际利润多高,零售商只会在确定有足够消费者需要健康食品时,才会将其摆上货架。就此而言,上海与英国的谢菲尔德乃至美国的萨克拉门托并无不同。
一个值得肯定的信号是,更多中国人已开始思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生活?随着中国世界地位的提升,他们终会意识到:生为中国人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而不一定非要不加选择地跟随西方人的脚步——这个道理引申到健康饮食领域照样受用。
摘自《富态:腰围改变中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