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里是世界上最大、最脏、最吵的城市之一,德里的中心却是一座宁静的岛屿。在这里,政府部长们住在国有大别墅里;法官、将军和高官们在郁郁葱葱的草地上遛狗,仆人们擦洗着车子;高层政治人物们在深宫大院里协商;那些富豪工业家的妻子们,享受着顶级厨师准备的宴会。
他们住在那里,然后造访“印度”。最近,“印度”却意外造访了这座岛屿,以一场大规模停电的方式。
对印度其他人(至少占印度12亿人口的2/3,他们能用得上电)来说,此类停电乃是家常便饭。而对印度精英来说,权力保证了电力。
负责德里电网的官僚们要给医院供电,就得先让政治高官的家里变黑。这一次真的没电了。生活在这座城市最高档住宅区的人,不得不像所有其他印度人一样,受到高达35度季风温度的烧烤,他们是如此相信电力供应,故而从不在家里准备发电机。
印度北部地区的停电,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约7亿人受影响。印度停电成了全球大新闻。它暴露了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也说明了公共机构未能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另外,此事还揭示了西方一种根深蒂固的结论——“印度不仅是‘闪耀’,而且是‘日益闪耀’”,是多么自以为是。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印度闪耀”的口号,始于近10年前该国飞速发展时。若把印度现状与饥荒、政治动荡、骚乱和疾病的过去相比,“印度闪耀”的确名副其实。印度财富虽日益分配不均,但在过去20年里大幅增长。如果说环境受损严重的话,印度贫困人口却是下降了。
但是,对印度的乐观与现实越来越难以协调。印度分析师和投资银行家鲁吉·夏尔马在考察发展中世界的一部新书中表示,印度至多只有50%的机会,能成为他说的“突破型国家(break-out nation)”。
他认为,命运逆转也是可能的。其他国家也曾在快速增长后走入衰退。不过,西方决策者似乎根本没产生过这种想法,很少有人会质疑印度必然成功的说法。
比如说西方众所周知的印度“中产阶级”。若按西方定义,有工作、汽车、房子,偶尔还出国度假,就是中产阶级。但适合这个范畴的印度人,至多仅占总人口的几个百分点。
若按照印度国内定义(在一家廉价餐馆,一个年轻人告诉我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喝得起一杯超大杯咖啡的人。虽然每年喝超大杯卡布奇诺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但人数还是很少。
印度和印度人的灵活变动和适应力,是出了名的。他们平时为应付日常时间更短的停电,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比如使用发电机、蓄电池,这样可减少停电影响。
但是,其他国家可以慢下来,印度不行。停滞不前不是选择。今后印度会有数亿人涌入就业市场,他们需要房子、医疗和工作。多数人只接受了部分教育,而且是在不达标的学校。印度缺少技能。超过1/3的人从小就营养不良。由于出生前后杀死女婴的现象,男女比例失衡严重,这意味着年轻男性严重短缺伴侣。
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说,印度是民主国家,会成为配合西方的一个有益盟友。这实际上是低估印度追求自身最佳利益的决心,而且印度对美国和欧洲的怀疑根深蒂固。
印度的真正改革往往始于危机。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是受到一场可怕金融危机的激发,这促成了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可能,再过若干年,“印度象”将会恢复其缓慢行走,步向繁荣和稳定。但道路远非西方想象的那样平坦、笔直。
英国《观察家报》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