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对许多导演和文人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导演柯一正、诗人爱亚、作家骆以军,还有戴立忍、陈玉勋、郑有杰等十位导演,为抗议马英九曾说过”没有人反对核能政策”的一席话,决定躺在台北车站、凯达格兰大道,排成人字型,进行30秒的快闪抗议。不只导演反核,乐团“五月天”在金曲奖颁奖典礼上,在舞台屏幕上打出反核口号。演员吴朋奉在台北电影节颁奖时说出,“没有核能,还是看得到电影。”
长期以来,这群人并非公共论述、社会运动的主角。在商业机制的束缚下,最多只用作品表达想法,很少站上台前强烈主张。但这次,却像是对冷漠商业社会的逆反,许多导演、歌手、演员,转换原有角色,以公民身份吶喊。
过去一两年,从苗栗大埔农地征收、台东美丽湾案的环境议题,到核四与核废料政策,都叫这群长期在台湾演唱、拍片的歌手和导演们,无法噤声。年轻一辈的导演和歌手知道,“改变”这档事,不会从天而降。导演郑有杰说,自从当了父亲,他开始思考如何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世界。他决定,从导演这个圈圈走出来,用公民身份发声。
辅大心理系副教授何东洪,分析名人参与政治的新现象时指出,角色的移动是现代公民必备。“现代公民的身份是多重的,不只有一个身份,身份是可以不断移动的。”导演或歌手,游走到公民身份,吸引了不少人注目。
导演和歌手用影像和声音,打破沉默的高墙,已带来蝴蝶效应。十几所学校学生,自动拍摄并上载各自的反核版本。透过脸书、非主流媒体的传布,让大学生、高中生开始关注公众议题,汇集成不可小觑的力道。尽管有人批评他们沽名钓誉,或不认同他们的主张,但他们仍愿意冒着被贴标签、被查税、甚至减少商演机会站出来。这是台湾过度政治化后,新一波公民力量的出现。这群名人用情感和柔性的语调,用另一种影像和声音,鼓励更多人思考公共政策。柯一正已串连70位导演,拍反核短片。这是台湾名人的社运元年,也可能是台湾公民运动创新纪录的一年。
台湾《天下杂志》5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