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欧洲就流传一个笑话,讲的是天堂和地狱。在天堂里,英国人是警察,意大利人是情人,法国人当厨师,而德国人搞工程。而在地狱里,英国人当厨师,德国人是情人,而法国人变成了工程师,意大利人负责维持治安。
毫无疑问,德国人是工程师,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确实是天造地设。在我们现在所居的这个所谓的“天堂”,汽车是德国的,洗衣机是德国的,光纤是德国的,科技的医学扫描仪是德国的,机床也是德国的。不过,这造成欧洲多数经济体与天堂相距遥远。事实上,现在情况日益糟糕,真如地狱一般。
报纸不停地报道欧洲失业年轻人的不幸,读来令人伤心。比如,在西班牙,18~24岁的年轻人50%没有工作,欧洲区边缘国家的状况大同小异。反观德国。现在虽说是50年来全球最严重的危机,而德国就业数字创下纪录。究竟怎么回事,我的朋友?现在对德国是形势大好,而对欧洲其他国家则是梦魇,这当中肯定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欧元。
近几年,我们常见到从财政角度分析欧洲的问题。其实,一切都归结于单位劳动成本。在我看来,一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恐怕决定于我们头脑中对那个国家的老印象。不幸的是,这种印象往往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妨设想有两个汽车工厂,一家是德国的,另一家是意大利的。假定从一开始,两家工厂的单位劳动成本都为1000欧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以往历史判断)德国工厂会开始削减单位劳动成本。在不牺牲质量或可靠性的前提下,德国工厂开始想办法加速生产过程。他们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及高技术设备,终于将单位劳动成本降至900欧元。这时,意大利工厂就面对难题了。他们可以削减成本,但若无生产效率的提高,汽车质量就可能下降,产品可能被消费者抛弃。或者他们必须面对德国汽车吞噬他们市场的可怕现实。
在欧元出现之前有一个简单办法,使意大利人继续生产同样质量的汽车,同时降低单位劳动成本——使意大利里拉贬值。当德国马克升值时,意大利人购买德国汽车更贵;而意大利货币贬值,意大利汽车在德国仍然好卖。现在的悲剧是,欧元区成员国没有这种选择。意大利制造业者不能用里拉进行价格竞争。现如今,意大利人生产的汽车比我们还少,他们的市场正被德国汽车无情吞没。
当然,这不是贬损战后德国的成绩。它可以作为一个理由,说明我们其他欧洲国家应该向德国学习,变得更像德国。我们应该对技能和教育及资本设备加大投资,应该投资使德国生产效率如此高、单位劳动成本如此低的东西。
亚洲带来了挑战,欧洲的福利、养老和就业标准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欧元的束缚,阻止了边缘国家贬值和追求增长。所以,今后会有更多人失业,福利账单日积月累,债务有增无减——欧盟要求更多的紧缩,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德国出口势不可挡。拆开欧元区的代价或许确实巨大,但合在一起的长期成本是什么呢?
英国《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