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速增长和道路、铁路和水电管线建设,将大熊猫赶入了深山老林,但它们在那里容易受到近亲繁殖和饥饿的威胁。
山谷云雾缭绕,边沿的泥地长满苔藓,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打滑。如果不是因为大熊猫如此可爱,我们才不会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到这里来。
不要忘了:我们能看到一只大熊猫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我们时刻盯着路面,既是为了避免滑到,也是因为这样才最有可能发现熊猫的粪便。
“说实话,我在这一带工作20年了,从未在野外见到一只大熊猫。”来自中国林业部的野生动物生物学家戴波说。他穿着迷彩上衣和登山鞋,脖子上挂了一台相机,这是以备万一发现大熊猫时使用的。
戴先生带领一支6人小队,进入四川省浓雾笼罩的山区,调查大熊猫的数量。这是10年里中国首次对这种濒危动物进行“人口普查”。
上一次大熊猫普查是在2000年到2001年间。当时的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仅有1596只野生大熊猫。此后,中国的高速增长和道路、铁路和水电管线建设,将大熊猫赶入了深山老林,但它们在那里容易受到近亲繁殖和饥饿的威胁。
在今后一年,将有100多位普查员深入四川、甘肃和陕西省面积达1.2万平方英里(约合3.12万平方公里)的群山密林,寻找大熊猫或大熊猫粪便。
最近的一天,一些普查员在位于成都西南120英里(约合192公里)的三合(音)集合。在一家条件简陋的旅店待了一晚后,队员们兵分数路出发。戴先生带领的队伍乘坐一辆四驱汽车,沿着一条土路颠簸着抵达大坪山。
一名72岁的矮壮村民手拿砍刀,走在最前面披荆斩棘开路。他走山路轻松得就像山羊,不时地停下来抽一口烟,回头看看气喘吁吁往山上爬的科研工作者和记者,一脸的瞧不起。
当普查队发现熊猫粪便时,其中一名队员会做出美国狗主人都会熟悉的举动:用一只塑料袋将粪便抓在手里,然后装入袋里封好。普查队还用一只手持GPS设备,记录下发现粪便的具体地点。
每只大熊猫的粪便都是一项识别标志,会因为咀嚼竹子的程度差异而各不一样。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粪便及其地点,对某个特定区域的大熊猫数量有个大概了解。“普查大熊猫要比普查人口困难得多。做人口普查,是人跟人讲话。但跟大熊猫,没有别的交流途径。”普查队中一位叫洪鸣声(音)的研究者说。
普查结果最早到2013年公布。科学家们希望发现,由于严密的保护措施,大熊猫数量有所增加。大熊猫之所如此脆弱,其中一个原因是竹子开花之后就会死掉。但野生大熊猫不喜欢人类,它宁可饿死,也不愿穿越人类聚居区,去寻找新鲜的食物来源。
四川人看到大熊猫时,通常是在熊猫基地。那里平时经常有大量激动的学童,熊猫基地有时还会接待来自山里的孩子。“其实,野生大熊猫就在他们(指山里孩子)家的后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保护研究主任萨拉·贝克塞尔说,“但他们只有到这里来,才能亲眼见到大熊猫。”
《洛杉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