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俄罗斯社会学家还预测,到2050年,(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将彻底消失,一人家庭成为主流。
“我试过了,但实在是做不到。”28岁的卡娅擦着眼泪咕哝道。她出生于新西伯利亚,是一名市场营销主管。
这是一个周五的夜晚,午夜早过。卡娅在喝第三杯葡萄酒,她显得很激动。我们与一群朋友在一间俯瞰莫斯科河的酒吧就坐,这些朋友有的是俄罗斯人,有的则来自西欧。就在那个夜晚,卡娅向我们大家透露,她本来已为自己的“大日子”做好准备了,先是在教堂举行婚礼,然后是有250名来宾参加的盛大婚宴。然而,就在婚礼前一个月,她和未婚夫决定叫停。
“这样做很糟糕,但我知道,自己还没做好结婚的准备。”卡娅哭诉着。
这位姑娘真可谓找到了知音。要知道,当时在座的那群朋友中,每5个人当中就有3人曾是“落跑”新娘或新郎。34岁的彼得来自波兰,是一名IT公司老板,他曾跟一位姑娘同居5年,两次订婚。他俩确曾谈婚论嫁,但从未成为现实,最终分道扬镳。另一位名叫格雷戈的38岁男子,是伦敦的一个投资银行家。他买了一套房子与未来的妻子同居。他们甚至向散布于世界各地的100来位亲朋好友发出了喜帖,结果大喜之日前两个月,他们取消了一切。
我发现,这种现象在30来岁的同龄人当中日益普遍。
有人年纪轻轻就被婚姻缠身,有些人早就结而复离,还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婚姻。许多人乐于过同居生活,一些人有了孩子,也有人变成了“专一的一夫一妻主义者”,结束了一段关系又开始另一段关系,虽然不停地在“寻求心灵伴侣”,但不忙于步入婚姻殿堂,就像《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休·格兰特所饰演的那个角色一样。
“谁需要婚姻?”——几个月前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报道如是问。
据该封面报道的统计数字(源于去年皮尤调查),大约40年前,将近70%的美国成年人结婚,而今天这个比例不到50%。而且,30岁以下美国人44%认为婚姻濒临灭绝。美国人对非婚同居的认同度出奇地高。
在俄罗斯,婚姻也在逐渐失去拥趸。据社会学家估计,至少15%的夫妻属于同居关系(大城市的比例要高很多),30%的婴儿是未婚母亲所生。一些俄罗斯社会学家还预测,到2050年,(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将彻底消失,一人家庭成为主流。
“如果有人,包括我们的家人,觉得结婚重要,我们肯定会结婚。”35岁的莫斯科女商人娜塔莎说。她跟丈夫——这是她称呼其伴侣的惟一方式——一起生活了17年,今秋两人会迎来第二个孩子。娜塔莎说,她从不觉得有必要将关系正式化,也从不梦想有朝一日身着白婚纱步入礼堂。“我们已经是一个家庭了——何必要给它盖一个章呢?”
□俄新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