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2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慢镜头”下的维也纳

作者 梁骁   青年参考  ( 2018年02月07日   11 版)

    维也纳景色。图片来源 CFP

    在维也纳,生活像是被置于慢镜头之下。

    维也纳的街道很窄,建筑都不高,但是很密。楼房外面大多有花朵点缀,临街的大门厚重如磐,好像怕惊醒了门后庭院里的幽梦。马路上车辆不多,听不到刺耳的喇叭声;无论是公交车还是地铁,上面都有很多人在看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能搅动宁静的只有音符。作为音乐之都,维也纳街头的音乐元素随处可见。只要有一个人当街演奏乐器,就会有很多人驻足,跟着打拍子,在一曲终了的时候为他鼓掌。

    这里的一切都很慢。露天咖啡店到处有人坐在长椅上,一坐就是一下午,晒太阳是第一要务;电梯里没有关闭门的按钮;商店关门早,安息日基本全关……相应地,这里的人们也不徐不疾,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很有耐心,常常是笑眯眯的。

    维也纳的公共交通较为发达,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准点率百分之百,换乘也不用走多远,十分便捷。地铁的出入口都没有挡板,人们想进就进,不用刷卡,车上也没人查票。听说有工作人员会随机查票,发现逃票者会罚款100欧,但我从没遇上过。

    说说我在维也纳大学的学习吧。奥地利是说德语的国家,所以供我选择的英文课程很少。好在英语在这里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总算没太影响我的学习与生活。

    生活节奏慢,不代表学习节奏慢。

    上课的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欧洲学生的积极与主动。之前在国内上课时,除非老师提问,否则我绝少说话;但在看重上课表现的维也纳大学,不开口发言就等于自掘死路。不断有人在上课时随意打断老师的话,老师也不生气,两个人会即兴开展讨论,直到解决那个同学的问题。在维也纳大学的课堂,讨论绝对是重中之重,多种观点热情洋溢地碰撞,最后形成智慧的结晶。

    在维也纳大学,我跨专业选择了一门哲学院的课程——《列斐伏尔思想研究 》。这课很难啃,涉及大量社会学基础知识。上课前,学生要先阅读指定文献,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组展示和讨论。一开始,课程涉及的哲学和社会学专业词汇我根本听不懂,只好在课前老老实实预习。我坚持每天预习3个小时,并做好笔记。终于,我一点一点跟上了大家讨论的节奏,仿佛一个迷路多时的旅人看见了天光与云影——这种从无到有、化暗为明的学习历程,对在国内上学一帆风顺的我而言,绝对是难得的初体验。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的感情也在加深。许多同学是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交换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并且保持着开放的态度,没有偏见。在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下,我渐渐放下了羞怯与不自信,对欧洲面临的种种政治困境也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的碰撞激发出珍贵的火花,将是我永远的财富。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曾于维也纳大学交换学习。

 

在日本抚摸海啸的伤痕
“慢镜头”下的维也纳
马尔代夫将迎“中国文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