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如何应对精神创伤

作者 内奥米·沙拉盖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27日   13 版)

    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经常毫不自知地把创伤带到工作中。工作既能帮助一个人从创伤中恢复,也可能重新点燃创伤。

-------------------------------------------------

    “工作是缓解痛苦悲伤的方式”

    当患了癌症的儿子因化疗脱发而心情沮丧时,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银行家胡利奥?阿拉里也剃光了头发。他第二天光头上班的样子让同事们感到困惑。

    阿拉里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医院告诉你,你的儿子病了,你吓呆了。然后你拿到了下一次化验的结果,再次吓呆了。你开始想象没了儿子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你又吓呆了。但你必须坚持下去,家中还有其他成员,还有其他责任。”

    虽然阿拉里因儿子患癌受到了创伤,但他在精神上能够挺住——剃光头表示对儿子的支持。他的儿子后来去世了,年仅24岁。

    精神创伤是对无法忍受的事件,如丧失亲人至爱、受到攻击或虐待等的一种情感和生理反应。大脑通常会迅速作出反应以保护个人,让他们对极度痛苦的悲伤、无助、愤怒和崩溃感到麻木。

    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经常毫不自知地将创伤带到自己行至的所有地方,包括办公室。工作既能帮助一个人从创伤中恢复,也可以重新点燃创伤。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早年的经历及其所处组织的文化。

    阿拉里是一家国际私人银行的副董事,负责一个由5名专家组成的团队,对他而言,工作是一种有效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如果你脑子里只想着化疗,生活会非常痛苦,”他说,“但如果你还要(工作),你可以不让自己窒息。”

    阿拉里承认,在儿子患病期间,自己无法保持正常的工作节奏。他意识到,自己能给儿子的帮助,只有陪伴在他身边。

    “我知道自己只能与时间赛跑。我知道,我只能拥抱他,但无法治愈他。”

    儿子去世后,工作成为阿拉里缓解痛苦和悲伤的方式。“他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走的,周四我就回来工作了,”阿拉里说,“有人问我为何这样着急,我说,‘工作支撑着我’。我必须把自己的情感分隔开,否则痛苦会让我痛不欲生。”

    人事变化可能给员工带来精神创伤

    “隔离”——将矛盾的情绪分隔开——是一种常见的反应,也是大脑用来保护个人不受极端情绪影响的防御手段之一。这样的防御是正常的,只有当过度时才会变得有害。

    幸运的是,在儿子生病期间,阿拉里的情绪稳定,没有被无助和绝望的情绪击溃。这源于其健康的、总是得到支持的早年家庭生活。

    然而,对其他一些人来说,早年的家庭生活经历,如被忽视或被虐待,会影响其神经系统,使他们更难以忍受后来遭遇的挫折。对此类人而言,即便是工作中的普通挫折,如错过升职或遭到不公平对待,也能够重新激活其早期的创伤,让其陷入难以理解和难以抗拒的情绪中。对这些人来说,潜在的危险无时无刻不存在(而实际上往往不存在危险),这使他们处于极度警觉的状态,而且经常做出不理智的反应。

    心理治疗师、专门治疗创伤的行政教练朱莉娅·沃恩·史密斯表示,这样的员工会避免在工作中与他人产生紧密联系,因为那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引起创伤性的记忆。

    史密斯解释道:“他们可以与人保持一种肤浅或超然的接近,使他们有一种独立的假相,‘我不需要任何帮助,我过得非常好’。”这种人最害怕失去控制,也总是感到无助。他们控制自身、自己的工作和他人,试图牢牢控制住自己生活的参数,以使自己不遭遇意外。他们一直处于压力之下,所以总是感到精疲力竭。

    在工作中,可能犯错的想法会让这种人感到惊慌。这种对错误的害怕,让他们躲开了晋升可能带来的压力和风险,也让他们错失了职业成功可以带来的个人成就感。

    英国莱斯特大学商学院的马克?斯坦教授认为,高管们往往低估了人事变化可能给员工带来的精神创伤。他说:“当人们真的被解雇时,你必须想一想,这对曾跟他们共事的同事们意味着什么。”同样,“如果你为一个团队效力了5年,却突然在一夜间被派到另一间办公室,这可能造成巨大的痛苦。很多组织不承认这些变化及相关痛苦的严重性”。

    斯坦教授建议,对那些可能遭受了精神创伤的员工,上司应予以帮助。首先,正视员工当前的境遇,并询问员工希望得到何种帮助;承认那些遭到创伤的人的表现将无法达到他们通常的标准;如果你准备对人事关系予以调整,务必对员工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并安排告别派对、告别演说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环节。

    本文作者为精神治疗师、企业咨询师。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找到“隐秘就业市场”的五大法宝
如何应对精神创伤
韩国逾五成上班族视聚餐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