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我和非洲记者一起走访红旗渠

作者 徐嘉君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06日   08 版)

    中非媒体记者合影。

    中非记者在座谈。

    11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记者协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主办,《今日中国》杂志社等承办的“中非媒体走进红旗渠”专题采访活动,在河南林州举行。来自22个非洲国家的记者和3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本次活动。我和学姐李娜有幸作为采访团的英文翻译,全程为各位非洲记者讲解和翻译。

    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跟随采访团,我们重点走访了红旗渠、青年洞、白家庄水彩画村等地。

    在红旗渠纪念馆,众多珍贵文物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让非洲记者们直观地感受到半个多世纪前林州人民在高山悬崖上凿洞修渠的艰苦环境,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很伟大!建设者很伟大!”埃及《消息报》记者阿卜杜勒阿勒姆连连感叹,“这种精神震撼太难忘了。”

    继承和发扬着红旗渠精神,今天的林州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通过开拓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争创旅游示范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农业建设,林州愈发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林州白家庄近年来因水彩画而声名鹊起。村里的水彩画展览馆里陈列着村民的画作,很多村民现场作画,让加纳《每日真理报》、喀麦隆《论坛报》、塞内加尔《太阳报》、埃及《消息报》等媒体的记者大呼惊艳。据悉,有些农民的画作已经在市场上卖得了不错的价格。虽然笔法朴拙,但这些画作明媚的色彩和积极的主题,足以弥补技巧上的生涩,传递出满满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在几天的参观采访过程中,非洲记者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两百多年前,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大国;一百多年前,中国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中;新中国建立短短几十年,中国就探索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步一步强国富民。中国是怎么做到的?这是让非洲记者们苦苦思考的问题。在林州的参观,让他们对中国农村的情况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询问的问题大多十分具体,希望能从林州一地的发展、扶贫过程中,学习先进经验方法。

    作为随行的翻译,我可以说是整个访问团里与非洲记者们交流最多的人了。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欢乐,在大巴车上欢声合唱,在合影时“茄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苹果大鸭梨”等乱喊一通、笑成一团;在村中参观采访时,他们完全跨越了语言障碍,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混进村口迎接的村民队伍中,一起载歌载舞,敲锣打鼓。他们身上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乐观与活泼,感染着身边的所有人。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他们作为各自国家权威媒体记者的敬业态度。虽然有着语言上的障碍,参观行程也比较紧凑,但是每走到一处,他们都会用拍照、摄像、录音、笔记等多种方式,详细记录所见所想,有没听清楚或没弄懂的地方便立刻提出,反复确认,直至信息正确无误。喀麦隆《论坛报》副主编为了了解关于林州和红旗渠的一组数据,等到当地官员为他查询到确切数字,才满意地离开。他们作为记者,对事实的执著和对工作的负责,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几天的翻译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许多意象的深层含义,往往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是彻彻底底地将原委解释清楚,还是在对方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全凭译者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虽然已经尽力将所有我认为非洲朋友们可能无法准确理解的中文表达尽量清楚地解释和翻译,但每次听到那些“中国特色”、“中文特色”的表达时,心中还是会狠狠地敲打自己一下:需要学习、训练的还有太多太多呀。只有不断提高语言水平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做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形象。

    ▋本文作者为外交学院翻译专业学生、外交学院时事研究会会长。

 

民调:美国“千禧一代”对中美关系最乐观
32名中国大学生获颁百人会“英才奖”
我和非洲记者一起走访红旗渠
呈现当代海外华人奋斗史
《南加华人三十年史话(英文版)》将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