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卢遂显:
借“固态水”打破中西医隔阂
本报特约撰稿 修武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03日
23
版)
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毋须多言,古今中外,有关如何为人体补水、保水的民间智慧和科学研究更是汗牛充栋。然而,提到“固态水”这样一个概念,人们还是会感觉很陌生,更不知晓,它与“经络”这一中医传统概念有何交集?
据美国《华人》杂志报道,科普“固态水”的知识,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的卢遂显的志向。作为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提倡者,卢遂显认为,“固态水”及其衍生出的产品不仅能带来商业价值,也可以扮演打通中西医之间隔阂的桥梁。
平日以物理学家身份示人的卢遂显,其前半生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看起来与中国传统医学并无交集。但他表示,因为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极为关注,走上科研道路后,他一直怀有将西方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念头,目的是让二者形成互补,更好地造福人类。
近日,在接受《华人》杂志采访时,卢遂显称,这便是促使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放弃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教职,返回美国,投身于对“水”的研究的初始动机。
按照他的解释,“固态水”或“经络水”只是通俗说法,支撑二者的核心是“稳定水团”(Stable Water Cluster)这一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研究后,卢遂显在同事帮助下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背景理论;简而言之,“固态水”区别于普通水的关键,就在于前者的水分子是以一定之规排列的,而化学成分并未发生变化,不含其他杂质和元素。
就实际应用而言,卢遂显强调,“固态水”本身不能充当药物,无法治愈疾病,但是,在促进人体自我修复、提高自愈能力这方面,它可以发挥正面作用。为此,他在研究过程中尝试引入了人体热像图等手段,以确证“固态水”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那么,站在中医视角,“固态水”的作用机理是否经得起推敲?卢遂显不止一次借用针灸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西医重视细胞、器官或单一系统,诊病时却没有大方向;中医刚好相反,追求的是将分属不同系统的问题一次性解决。正如针灸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刺激“打通”经络以驱除疾病一样,“固态水”同样有助于疏通经络,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为此,他在2009年和2013年完成两部英文著作,从各个方面为自己的学说提供佐证。
谈到坊间长期热议的“中西医结合”,卢遂显认为,这可能代表了医学发展的某种趋势。中医是一门基于数千年历史的学问,因此在普通人眼中很“玄”,但他相信,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中医终有一日能站在科学的基础上,他对“固态水”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探索。
从大处讲,今日的中国在经济领域颇有建树,但文化相比西方依然处于劣势。就此而论,提升中医的国际地位,对打造“文化中国”的正面形象颇有好处。卢遂显在被《华人》问及这方面的话题时表示,中西医有必要在理论层面寻找共同语言,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量子科学或许是个突破口,对量子物理视野下的中医,不妨称之为“量子医学”或“整体医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经验积累,往往让人觉得“神秘”而却步。这也解释了卢遂显近20年来为何不顾资金和条件限制,坚持与“水”打交道——在他看来,攻克与“固态水”有关的谜团,有利于我们以现代物理学为工具,让中医从哲学走向科学。
“年轻的科学家要全面宏观地观察整个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趋势,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科目进行研究,在能创新的地方花大功夫做出成绩来。”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卢遂显总结道。更重要的是,科学家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素质,即追求真理,并且能把真理向别人解释明白,“同时,对你所追求的真理的应用,要负起道德责任”。
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毋须多言,古今中外,有关如何为人体补水、保水的民间智慧和科学研究更是汗牛充栋。然而,提到“固态水”这样一个概念,人们还是会感觉很陌生,更不知晓,它与“经络”这一中医传统概念有何交集?
据美国《华人》杂志报道,科普“固态水”的知识,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的卢遂显的志向。作为这一概念的创造者、提倡者,卢遂显认为,“固态水”及其衍生出的产品不仅能带来商业价值,也可以扮演打通中西医之间隔阂的桥梁。
平日以物理学家身份示人的卢遂显,其前半生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看起来与中国传统医学并无交集。但他表示,因为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极为关注,走上科研道路后,他一直怀有将西方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念头,目的是让二者形成互补,更好地造福人类。
近日,在接受《华人》杂志采访时,卢遂显称,这便是促使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放弃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教职,返回美国,投身于对“水”的研究的初始动机。
按照他的解释,“固态水”或“经络水”只是通俗说法,支撑二者的核心是“稳定水团”(Stable Water Cluster)这一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研究后,卢遂显在同事帮助下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背景理论;简而言之,“固态水”区别于普通水的关键,就在于前者的水分子是以一定之规排列的,而化学成分并未发生变化,不含其他杂质和元素。
就实际应用而言,卢遂显强调,“固态水”本身不能充当药物,无法治愈疾病,但是,在促进人体自我修复、提高自愈能力这方面,它可以发挥正面作用。为此,他在研究过程中尝试引入了人体热像图等手段,以确证“固态水”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那么,站在中医视角,“固态水”的作用机理是否经得起推敲?卢遂显不止一次借用针灸来说明这个问题。他指出,西医重视细胞、器官或单一系统,诊病时却没有大方向;中医刚好相反,追求的是将分属不同系统的问题一次性解决。正如针灸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刺激“打通”经络以驱除疾病一样,“固态水”同样有助于疏通经络,激活人体的自愈能力。为此,他在2009年和2013年完成两部英文著作,从各个方面为自己的学说提供佐证。
谈到坊间长期热议的“中西医结合”,卢遂显认为,这可能代表了医学发展的某种趋势。中医是一门基于数千年历史的学问,因此在普通人眼中很“玄”,但他相信,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中医终有一日能站在科学的基础上,他对“固态水”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探索。
从大处讲,今日的中国在经济领域颇有建树,但文化相比西方依然处于劣势。就此而论,提升中医的国际地位,对打造“文化中国”的正面形象颇有好处。卢遂显在被《华人》问及这方面的话题时表示,中西医有必要在理论层面寻找共同语言,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量子科学或许是个突破口,对量子物理视野下的中医,不妨称之为“量子医学”或“整体医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经验积累,往往让人觉得“神秘”而却步。这也解释了卢遂显近20年来为何不顾资金和条件限制,坚持与“水”打交道——在他看来,攻克与“固态水”有关的谜团,有利于我们以现代物理学为工具,让中医从哲学走向科学。
“年轻的科学家要全面宏观地观察整个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趋势,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科目进行研究,在能创新的地方花大功夫做出成绩来。”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卢遂显总结道。更重要的是,科学家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素质,即追求真理,并且能把真理向别人解释明白,“同时,对你所追求的真理的应用,要负起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