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向服务业转型将毁掉亚洲?
作者[日] 村山宏
《
青年参考
》(
2016年03月16日
03
版)
亚洲各国需要提振服务业,但服务业自身也有段位之分。不计后果地向服务业转型,反倒会在导致制造业空洞化的同时,让低端服务业迅速饱和,重走制造业老路。
服务业能拯救亚洲吗?回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前后,笔者曾主张,对欧美出口额急剧减少的亚洲各国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将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但是,近两年,在走访亚洲各国街头之后,笔者越发强烈地觉得,这种看法在根本上存在错误。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宣称,在亚洲诸国,大量劳动力淤塞于产能过剩的制造业,而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进展迟缓。不错,已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亚洲确实应当更重视服务业,这种观点理论上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高水平的服务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打着“振兴服务业”旗号的大型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在亚洲各地相继涌现,其中很多目前门可罗雀,中国上海的欧洲主题公园“荷兰风情小镇”和“泰晤士小镇”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由于缺乏有趣、独特的游乐项目,它们并未赢得太多青睐。
高端服务业不仅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还需要让数千名员工在数百个部门高效工作的组织能力。与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相比,这类组织需要更复杂的指挥系统和信息交互机制。
大型购物中心的情况最典型——建个大楼,入驻几家商户,是很难成功的。笔者常住的曼谷是旅游城市,在高级品牌聚集的购物中心内看不见几个人影。这些地方的商品与机场免税店毫无差别,后者反而更便宜。显然,购物中心要想成功,需要独特的集客方法。
在很多新兴国家,投资者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就一窝蜂地涌入比房地产略强些的低附加值服务业。当参与者不断进入谁都能从事的产业,这门产业将很快达到饱和,之后就只能依靠低价吸引客流。如此一来,就与陷入困境的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倾销现象毫无区别了。
提到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应该包括金融、软件、咨询、时装、文化和医疗等。然而,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更具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面临比制造业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国家没做好准备就贸然进入的话,很难后来居上。
反倒是韩国,没有受“服务化”等说法的蛊惑,坚持以现有制造业为基础。请大家观察一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汇总的各国和地区GDP中制造业占比——由于国家和地区不同,制造业的定义也不同,这一统计或许不够严谨,但至少可以看出倾向。
韩国制造业的比例在2004年为GDP的24%,到2013年提高至29%。这得益于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尖端电子零部件产业的增长。传统的韩国制造业以附加值较低的电子设备组装为中心,近来以此为基础,慢慢转向了半导体等尖端制造业。
韩国的电子产业具备良好基础,能够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向高端制造业。此外,由于作为核心的半导体制造得到发展,周边产业如半导体设计和软件等服务业也取得了进步。换言之,先进的制造业能够带动服务业,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不再存在明显界限。
如很多专家所说,要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经济增长,亚洲必须向服务业转型。但如果贸然转向,由于缺乏基础,仍然无法孕育出优秀的产业。不计后果地向服务业转型,反将招来大麻烦:导致制造业空洞化的同时,也会让本就缺乏竞争力的低端服务业迅速饱和。
从增长率已经放缓的马来西亚和泰国,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迹象。此二者的制造业占比正在下降,服务业的拉动力却并未增强。现在,每当笔者在亚洲国家走进门庭冷落的购物中心,总会心有所感,暗念:贸然向服务业转型,搞不好会毁灭亚洲经济。
(作者是《日本经济新闻》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日经中文网
亚洲各国需要提振服务业,但服务业自身也有段位之分。不计后果地向服务业转型,反倒会在导致制造业空洞化的同时,让低端服务业迅速饱和,重走制造业老路。
服务业能拯救亚洲吗?回想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前后,笔者曾主张,对欧美出口额急剧减少的亚洲各国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将经济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但是,近两年,在走访亚洲各国街头之后,笔者越发强烈地觉得,这种看法在根本上存在错误。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宣称,在亚洲诸国,大量劳动力淤塞于产能过剩的制造业,而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进展迟缓。不错,已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亚洲确实应当更重视服务业,这种观点理论上无懈可击。但问题在于,高水平的服务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打着“振兴服务业”旗号的大型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在亚洲各地相继涌现,其中很多目前门可罗雀,中国上海的欧洲主题公园“荷兰风情小镇”和“泰晤士小镇”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由于缺乏有趣、独特的游乐项目,它们并未赢得太多青睐。
高端服务业不仅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还需要让数千名员工在数百个部门高效工作的组织能力。与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相比,这类组织需要更复杂的指挥系统和信息交互机制。
大型购物中心的情况最典型——建个大楼,入驻几家商户,是很难成功的。笔者常住的曼谷是旅游城市,在高级品牌聚集的购物中心内看不见几个人影。这些地方的商品与机场免税店毫无差别,后者反而更便宜。显然,购物中心要想成功,需要独特的集客方法。
在很多新兴国家,投资者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就一窝蜂地涌入比房地产略强些的低附加值服务业。当参与者不断进入谁都能从事的产业,这门产业将很快达到饱和,之后就只能依靠低价吸引客流。如此一来,就与陷入困境的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倾销现象毫无区别了。
提到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应该包括金融、软件、咨询、时装、文化和医疗等。然而,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更具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面临比制造业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兴国家没做好准备就贸然进入的话,很难后来居上。
反倒是韩国,没有受“服务化”等说法的蛊惑,坚持以现有制造业为基础。请大家观察一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汇总的各国和地区GDP中制造业占比——由于国家和地区不同,制造业的定义也不同,这一统计或许不够严谨,但至少可以看出倾向。
韩国制造业的比例在2004年为GDP的24%,到2013年提高至29%。这得益于半导体和液晶面板等尖端电子零部件产业的增长。传统的韩国制造业以附加值较低的电子设备组装为中心,近来以此为基础,慢慢转向了半导体等尖端制造业。
韩国的电子产业具备良好基础,能够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向高端制造业。此外,由于作为核心的半导体制造得到发展,周边产业如半导体设计和软件等服务业也取得了进步。换言之,先进的制造业能够带动服务业,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不再存在明显界限。
如很多专家所说,要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经济增长,亚洲必须向服务业转型。但如果贸然转向,由于缺乏基础,仍然无法孕育出优秀的产业。不计后果地向服务业转型,反将招来大麻烦:导致制造业空洞化的同时,也会让本就缺乏竞争力的低端服务业迅速饱和。
从增长率已经放缓的马来西亚和泰国,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迹象。此二者的制造业占比正在下降,服务业的拉动力却并未增强。现在,每当笔者在亚洲国家走进门庭冷落的购物中心,总会心有所感,暗念:贸然向服务业转型,搞不好会毁灭亚洲经济。
(作者是《日本经济新闻》亚洲总局编辑委员)
日经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