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两会”看中国外交四大支柱
作者 袁野
《
青年参考
》(
2016年03月16日
02
版)
今日的中国外交早已不局限于对具体问题的被动应对。在今年“两会”上再次得到明确宣示的中国外交四大支柱背后,是一个大国积极拥抱世界、改变世界的雄心。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是观察中国总体外交方针的窗口,也是中国对外交议题表态的平台。今年,王毅外长一共回答了18个记者问题,加上网友提问就是19个,创2014年以来的新高。王毅在各国媒体面前表现从容,对国际和国内舆论最关心的议题更是不乏令人赞赏的“妙语”,为各大报刊增添了头条报道的素材。
当然,外交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上头条,只有小说里的英国政客或是全心全意争取外交遗产的美国总统才会满足于此。何况,今日的中国外交早已不局限于对具体问题的被动应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虽然从朝鲜半岛到缅甸丛林,一系列周边不稳定因素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挑战,但中国的外交决策仍须“不畏浮云遮望眼”,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划和章法,将真正的重心放在任重道远的长期使命上:推进“一带一路”,争取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稳定和发展不同类型的大国关系,促进同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最需要的是定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某些国家和人物死守“中国威胁论”,为此鼓噪不休,耽误的是自身同中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机会,却不能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出现明显变化”。
纵观今年的记者会,可以看出当今的中国外交有4根支柱:第一是大国外交,具体而言是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的关系;第二是周边外交;第三是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即建立全球伙伴网络;第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贡献者。无疑,其中蕴含的是一个大国外交的雄心和格局,远非少数几个霸占着媒体头条的热点问题所能概括的。
那么,中国是怎样阐释这4根支柱的呢?
就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而言,记者会上传出的信息明确无误:中国有信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不会像传统大国那样恃强凌弱、搞零和博弈。王毅举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上升的例子,说明“中国并未另起炉灶”,而是会在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中发挥更多作用。随着中国的发展,现有的秩序和体系也将实现完善和公平。
就全球伙伴网络而言,去年的中非峰会已经传递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中国从来没有殖民过非洲,而是帮助非洲摆脱贫困,实现发展,为非洲带来了新生。非洲一直在寻找一位有着共同利益和真正可靠的合作伙伴,最终找到了中国。”事实上,“一带一路”同样是中国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共享的方式。如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参与这一宏大工程的意愿,三十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成就了一台“大合唱”。
提到周边外交,过去一年间的中国一方面践行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着力打造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同缅甸妥善处理“成长中的烦恼”,另一方面有力有节地应对菲律宾等国在南海挑起争议的企图,还对中日关系的“病根”做出了明确诊断。
在大国关系方面,当前的中欧关系已进入史上最佳状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处于最好水平。至于中美关系,如果美方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如王毅所劝告的那样,“更多地学习体会一下中国五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要动辄套用美式思维来判断中国”,那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然有望建成,中美关系的前景定将豁然开朗。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今日的中国外交早已不局限于对具体问题的被动应对。在今年“两会”上再次得到明确宣示的中国外交四大支柱背后,是一个大国积极拥抱世界、改变世界的雄心。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外长记者会,是观察中国总体外交方针的窗口,也是中国对外交议题表态的平台。今年,王毅外长一共回答了18个记者问题,加上网友提问就是19个,创2014年以来的新高。王毅在各国媒体面前表现从容,对国际和国内舆论最关心的议题更是不乏令人赞赏的“妙语”,为各大报刊增添了头条报道的素材。
当然,外交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上头条,只有小说里的英国政客或是全心全意争取外交遗产的美国总统才会满足于此。何况,今日的中国外交早已不局限于对具体问题的被动应对。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虽然从朝鲜半岛到缅甸丛林,一系列周边不稳定因素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挑战,但中国的外交决策仍须“不畏浮云遮望眼”,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划和章法,将真正的重心放在任重道远的长期使命上:推进“一带一路”,争取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稳定和发展不同类型的大国关系,促进同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最需要的是定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某些国家和人物死守“中国威胁论”,为此鼓噪不休,耽误的是自身同中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机会,却不能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出现明显变化”。
纵观今年的记者会,可以看出当今的中国外交有4根支柱:第一是大国外交,具体而言是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的关系;第二是周边外交;第三是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即建立全球伙伴网络;第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贡献者。无疑,其中蕴含的是一个大国外交的雄心和格局,远非少数几个霸占着媒体头条的热点问题所能概括的。
那么,中国是怎样阐释这4根支柱的呢?
就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而言,记者会上传出的信息明确无误:中国有信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不会像传统大国那样恃强凌弱、搞零和博弈。王毅举了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上升的例子,说明“中国并未另起炉灶”,而是会在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中发挥更多作用。随着中国的发展,现有的秩序和体系也将实现完善和公平。
就全球伙伴网络而言,去年的中非峰会已经传递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中国从来没有殖民过非洲,而是帮助非洲摆脱贫困,实现发展,为非洲带来了新生。非洲一直在寻找一位有着共同利益和真正可靠的合作伙伴,最终找到了中国。”事实上,“一带一路”同样是中国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共享的方式。如今,已有七十多个国家和组织表达了参与这一宏大工程的意愿,三十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成就了一台“大合唱”。
提到周边外交,过去一年间的中国一方面践行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着力打造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同缅甸妥善处理“成长中的烦恼”,另一方面有力有节地应对菲律宾等国在南海挑起争议的企图,还对中日关系的“病根”做出了明确诊断。
在大国关系方面,当前的中欧关系已进入史上最佳状态,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处于最好水平。至于中美关系,如果美方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如王毅所劝告的那样,“更多地学习体会一下中国五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要动辄套用美式思维来判断中国”,那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然有望建成,中美关系的前景定将豁然开朗。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