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感知英国专题(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北京大学 潜硕 《 青年参考 》( 2015年09月09日   10 版)

    有时候,我脑海里会出现一种错觉,仿佛历史就是一系列时空交错而产生的偶然和巧合。牛顿可能不知道,他当年揶揄胡克的一句戏语会作为正面典型,出现在成千上万所中小学的课堂里。


    在我小学教室的门口拐角处有一块儿白墙,不知道从哪一天起,白墙上挂上了伊萨克·牛顿的画像。多少年后,画像已经漫漶,但画像上牛顿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却刻在了我的心里——这便是我对英国的第一印象。

    后来我离开了那幅泛黄的画像,步入了中学,又来到了大学。无论是中学时代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还是大学时代的微积分,牛顿先生始终如影随形。站在牛顿的肩膀上,我得以通过科学窥探世界一隅。我也曾仰望那些曾经同样站在他的肩膀上、但后来自成一家的科学巨擘们,进而感慨宇宙的精妙。那些成长于城镇乡野的英国科学家——瓦特、法拉第、麦克斯韦、达尔文等——他们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水土滋养,在泰晤士河畔,且吟且行。

    英国地处欧洲西北部,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和大陆文化相比较,其文化传统保有更多的独特性。然而,这样一个“脱节”的国家却能够率先发起工业革命;直至今日,她仍然以一个科技强国的身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人才本身固然重要,但是除了精英教育外,英国从基础研究到业界转化的模式,才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

    在中国,科研主要由科研机构(此处包含高校)承担;而在英国,科研机构固然重要,企业的支持同样也是不可或缺。在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之前,几乎所有的基础研究成果都要经过中试,而对一个主要依靠政府供养的中国科研机构而言,中试这一过程所花费的资金是其微薄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的。政府无力大面积承担巨额的中试费用,而中国的企业对基础科研成果的评估往往又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企业们也无意选择在初级产品上进行投资——毕竟,不是所有初级产品都能够成功通过中试。这也导致了在中国“基础科研无法高效地产业化”这一死结的形成。

    而在英国,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合作得到了巨大的鼓励。在初期制定好包含基础研究、中试以及后续工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方案后,政府和企业会共同投资来支持该项项目;此外,高尖端科技领域往往会受到额外的重视。这样一来,前景良好的基础研究就会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关注,其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便会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显著提高的科技水平不仅使英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亦使其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里长期保有一席之地。他们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自己又成为新的巨人。

    然而,英国对产业化的重视并不全是来自于其先辈的远见卓识。温厚而儒雅的英国科学家热衷于格物穷理,纯理论研究正是英国学术界的素有传统。无论现代工业多么精简洁净,黑烟废水始终让对西装考究入微的英国绅士难以释怀。在18世纪后期,英国的科学中心地位逐渐被邻居法国取代;在接下来的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整体科技水平又相继被美国和德国赶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现在的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基础科研蓬勃有力,而科研转化却稍显疲态。也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他们没有扼腕太久,也没有太多迟疑;他们干净利落地收好了象征着绅士风度的雨伞,拿出了纸和笔,描画着属于子孙后代的蓝图。

    有时候,我脑海里会出现一种错觉,仿佛历史就是一系列时空交错而产生的偶然和巧合。牛顿可能不知道,他当年揶揄胡克的一句戏语会作为正面典型,出现在成千上万所中小学的课堂里。英国绅士们或许也没有想到,产业化带来的好处竟如此之快,他们还没来得及卷起袖管大干一番,烟尘雾霾便已离他们远去。然而,无论如何,科学的发展始终是历史前行的最好明证,在信息化、生物科技这一波浪潮过去之后,不知道将会是哪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来点亮下一个时代发展的契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海伦·米伦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