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口碑经济”的罪与罚

[美]杰弗瑞·菲佛 《 青年参考 》( 2015年06月24日   03 版)

    “口碑经济”的世界远远谈不上美妙,甚至离诚信也有很远的距离。在网络“水军”兴风作浪的当下,我们在浏览各种评分时不能做个懒人,而是要有一整套鉴别方法。


    无所不在的打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几年前,我一有极度不爽的修车经历,就会去点评网站“Yelp”上给那家修理厂打个低分。不过,差评很快就从首页上消失了。这让我对所谓的“口碑经济”开始产生怀疑。

    接下来的几年,各种打分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心理医生到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每个人和每件事现在都成了可以打分的对象。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陶曼玲用幽默的笔触所写的那样,当她很难打上车时,Uber乘客如今也在被司机们品头论足。

    打分和声誉的确非常重要,大多数人和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出于这一原因,Reputation.com的创始人迈克尔·弗迪克才能开创出庞大的生意。据报道,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公司,迄今已经帮助160万个客户展示其线上声誉——确保搜索引擎显示的相关结果都是最讨人喜欢的内容。

    打分也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一份针对1000余人的调查显示,2/3的受访者会阅读网上的评价,90%的人表示,他们会受到正面评价影响。一篇论文指出:“消费者的评论比专家评价的影响力还大。销量数据是随产品评价增长的,而不是基于产品质量。”

    由于评分会产生经济后果,人们自然可以获得足够大的激励去操控这套体系。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式就是雇“水军”发布虚假评价。有研究认为,在“Yelp”上,有16%的餐厅评价是虚假的。虚假评论往往更趋于极端,评价较差的餐厅通常更倾向于请“水军”。IT研究机构高德纳公司201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有15%的网络评价是虚假的。

    数不清的网站不时冒出招聘“水军”的帖子(然后这些帖子就消失了),让他们写自己的好话,或是写竞争对手的坏话。消费者网购前应该充分获得各方面的评价信息,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定。保障这些评价的真实性在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亚马逊和“Yelp”都在积极构建各种算法以筛除不实评价,同时针对虚假评价的发布者采取法律行动。

    斯坦福大学MBA毕业生、OwnerListens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阿迪·比坦告诉我,目前,企业主要采取两种策略:“白帽”和“黑帽”。前者一般会找到最满意的顾客,鼓励他们在热门网站上撰写评价。“黑帽”战略即给竞争对手甚至潜在对手写差评、扣帽子。

    比如,有人在“Yelp”上只给了芝加哥名厨格拉罕姆·艾略特的三明治和冰淇淋店1星的评价,那人还说,当他走到那家店时发现它关门了,结果毁掉了“他原本惬意的散步心情”。但事实上,当时根本没有到那家店的营业时间。艾略特用这个例子向我说明,差评究竟可以没有下限到什么程度。他说,对“Yelp”的评价用词“基本上不适合发表”。

    除了虚假和不实评分,“口碑经济”还有其他问题。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条潜规则:大学教师要想获得更高的评分,其中一种方法,便是给拥有给教师评分权力的学生更高的分数。正是由于“要好评”心理作祟,这种现象已经成了高校的流行病,使考试成绩越发失去了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意义。

    这种行为无非是一种互惠主义的体现——我帮了你(比如,给你一个好成绩),然后你帮我(比如,给我一个比较高的评分)。反正人类天生就有与人为善的习性,大家也不愿意被别人当成不好说话或者讨厌的家伙。这让人不禁去想,就像教师与学生、打车软件的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互惠关系一样。如果交易双方都可以给对方打分,世界会是什么样?

    阿迪·比坦为我提供了两条建议。他指出,如果人们不能匿名发虚假信息的话,他们就不大愿意那样做了,所以,身份验证可能是个有用的办法。另外,由于很多明显的原因,你的朋友和熟人提供的信息一般比陌生人的更加有用和可信。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最近的评价,或是最显眼的网络搜索结果。懒人占大多数,只懂得看摘要和最近的评论,而那正是各种声誉管理公司最爱朝我们下手的地方。在好评的大海里淹没几条差评是最简单的事,这当然也是判断商家有没有请声誉管理公司的最简单的方法。你不妨看看,最正面或最负面的评价是否大多采用了类似的语言(也可以编个程检测一下),这种方法虽不完美,但最有可能检测出这些评价是否虚假,或经过了一番“管理”。

    总之,“口碑经济”的世界远远谈不上美妙,甚至离诚信也有很远的距离。因此,你最好尽可能地相信专家的意见,只要你能找得到。当然,专家的节操也是可以买卖的,不过比起大多数“水军”,或是那些为了利润而“管理”声誉的企业来说,专家顾及其社会地位,会更加患得患失。

    不要让简单的总结评分欺骗了你,而不去花充足的时间去芜存真。即便是在“口碑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谨防上当”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

    ▋财富中文网

 

“口碑经济”的罪与罚
华尔道夫酒店折射美国“对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