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何高中生喜欢拉帮结派?

Derek Thompson 译者 高文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12月10日   23 版)

    约翰·休斯执导的电影《早餐俱乐部》中,5名高中生因叛逆被罚周六留校反省,他们给沃森老师写了一封简短又傲慢的信:

    “你让我们写一篇题为《我认为我是谁》的作文,我们认为你疯了。因为你一直在用自己的眼光看待我们,用最简单的词定义:书呆子、运动员、神经病、公主和罪犯。没错吧?”

    在周六上午的几个小时里,5个完全不同的人彼此分享痛苦,寻找共同点,最终成为朋友。

    《早餐俱乐部》的结尾没有明显的说教成分,但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丹尼尔·麦克法兰在《关于高中生团体化的新发现》一文中称,影片解释了高中生小团体的形成和消除原因。5名学生本属于不同的圈子,不可能成为朋友,但如果学校将他们聚在一起,他们彼此孤立的本能就会削弱。

    如果你还记得高中时小团体间的互相争斗,恭喜,这证明你上过高中。这些团体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有的按年龄、阶级、种族,有的按照穿衣打扮的爱好,有的团体个性鲜明,如随性派、书呆子、哥特派、女王范等。

    不同学校的学生团体化程度有差别吗?麦克法兰称,差别不在学生,而在学校。高中的规模、教学多样性、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在规模较大的高中,学生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同龄人,你可能认为他们的关系会更加成熟和社会化。恰恰相反,麦克法兰发现,他们抱团的意愿更为迫切。因为在偌大的校园里,他们需要寻找熟悉的同龄人提供安全感,互相支持和保护。

    “规模较大的学校,为学生拉帮结派、相互疏离提供了更多选择。”麦克法兰说,“在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室里,同学之间被迫产生联系,产生小团体的可能性较少。”。

    麦克法兰对学生团体进行了研究,他请学生说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然后分析他们分属的团体和人气排名。结果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强弱等级次序”。

    学校规模不是影响小团体形成的唯一因素。学校安排学习小组,可以强迫不同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安排不同圈子的学生同桌,有助于圈子界限的打破。”麦克法兰说。

    麦克法兰称,他的研究并不是批判大规模高中内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我来自规模较大的公立高中。但害羞的孩子可能更适合小学校。”麦克法兰承认小团体的存在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支持和保护学生,但坏处也有很多。我们都知道,阶级主义不利于多元民主社会的发展。”

    面对高中生间拉帮结派的现象,麦克法兰认为,当务之急不在于缩小学校规模,而是要减弱小团体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喜欢和讨厌的人、认同和排斥的理念都是根深蒂固的,只是在规模较小的学校和班级,不同背景的同学可以多多接触,而规模较大的学校和班级,学生在选择朋友方面有更大的余地。

    “没有谁和谁一定要成为朋友,只是可能性大小的问题。”麦克法兰在文章的引言中说。 

    □美国《大西洋月刊》

 

英国高校社团:对志同道合的人从不说“不”
为何高中生喜欢拉帮结派?
韩国农协银行向外经贸大学学生提供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