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工作时间偷懒术

Roland Paulsen 译者 李杭媛 《 青年参考 》( 2014年11月26日   40 版)

    美国《大西洋月刊》专栏作家

    两年前,德国门登镇的一个公务员退休之日给同事发了一封告别信。他写道:“1998年以来,我每天出现在办公室,但心却不在这里。我已经为退休做了漫长的准备。”这封邮件被德国《威斯特法伦邮报》转载并很快成为世界性新闻。公众的职业道德受到负面影响,随后门登镇长表示对这一事件“极为愤慨”。

    德国一家小报采访了这位雇员,他说自己的邮件被人们误读了。他并不是14年没有工作,而是随着部门壮大,他的很多工作被分配给了其他人而已。“我自己一点也不沮丧,即使今天让我选择,我还是会写那封邮件。我一直都在尽职提供服务,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想要。”

    这位德国官员的话引出了现代社会中的工作懈怠问题。拥有工作一定意味着要劳作吗?假如不是,工作是如何失去本质的呢?

    很多统计数据都试图说明,越来越多的过度劳累和压力综合症困扰着我们。更细致的调查数据却表明,人们每天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的平均时间在1.3~3小时之间。检测某些网站的浏览量就能发现,在美国,有70%的上网高峰期出现在工作时段,其中有60%的网购出现在早9点到下午5点之间。这种所谓的“网上闲逛”现象不仅在美国盛行,新加坡、德国、芬兰也比比皆是。

    承认自己从未努力工作过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号称一直努力的人数。关于如何解压、释放情绪的书成千上万,屈指可数的几本关于工作懈怠的书还是这些偷懒的人自己写的。在一本叫《懒惰,你好》的书中,法国作者科尼·梅尔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期——社会科学无法理解办公室工作的机械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表面顺从和假装敬业已成为上班族心照不宣的文化,任何离经叛道的行为只会招来尴尬。正如梅尔所说:“在一个讨论工作动机的会议中,我鼓起勇气说,我只是为了生活才工作的。全场陷入了15秒的沉默,每个人都感到很尴尬。虽然法语中的工作从词源上说,意为折磨人的工具,你还是不得不跟别人说,你工作是因为对这份工作感兴趣。”

    大卫·鲍乔弗在著作《活死人》悲叹:“空想支配现实,迷糊胜过清晰,政治凌驾于绩效。”在《偷懒的都市人》里,理想破灭的商业和通讯专家史蒂夫沮丧地表示:“在一个表象决定一切的社会里,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起来像是在做什么。”

    抄袭模仿,粉饰过错,勾心斗角,博弈,办公室政治,无聊,绝望……这些词经常用来形容办公室生活。但是如果这些词仅仅是在流行文化中出现,那么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只是对个别人的工作状态的夸张,而不是广泛存在的问题。

    2014年,芬兰税务办公室的一个公务员在审查退税时死亡。虽然同一层中有超过100人,其中30人跟他同在审计部门,但是人们两天后才发现他已经去世。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负责的工作没有完成,当他的朋友顺道找他一块吃午饭时,才发现他死了。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的死亡呢?在我调查的40多人中,他们每天花将近一半的工作时间在私人事情上。原因很简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本身槽糕透顶,毫无意义。

    对工作不满并非偷懒的唯一原因,没有足够的工作来填满他们的工作时间也是原因之一。调查表明,“没有足够的事情可做”是工作懈怠的最普遍的原因。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工作,他总是能找到事情做。是否真的是这样?当今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技术正在取代人力劳动。这种非自愿的松懈偷懒在最开始可能被认为是好事,但过了几年,大部分人会渴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采访的一个档案管理员在工作的同时写他的硕士论文,另一个地铁售票员在小工作间里谱曲。

    如果你够幸运,你或许可以在工作期间做这些事——但大部分人都没这么幸运。

    □美国《大西洋月刊》

 

互联网让中年危机提前到来
工作时间偷懒术
为何女主播注重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