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恐华症”的种族主义基因
作者 [英] 茱莉亚·洛弗尔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4年11月19日
32
版)
|
《黄祸:傅满洲与恐华症》(The Yellow Peril: Dr Fu Manchu & the Rise of Chinaphobia),泰晤士与哈德逊出版公司2014年10月,360页。 |
|
这张一战前的绘画渲染“来自东方的威胁”,是”黄祸论“的体现。 |
基于所谓“黄祸”论的“中国恐惧症”,是种族主义的衍生物。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曾借助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强化,其对东西方关系的消极影响遗留至今。
20世纪头几十年间,英国媒体被“中国恐惧症”的嗡嗡声充斥。体面的中产阶级杂志、各种小报和漫画,全在传播同一个故事:残忍的中国人打算摧毁西方世界。来自中国的罪犯——狡诈的面孔、薄薄的嘴唇外加梦想统治世界的表情——甚至成为儿童出版物的主题。
1911年,英国内政部在《在英华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一文中宣称,“一场广泛得令人震惊的决战将决定谁是世界的主人,白种人还是黄种人?”一战后,电影院、剧场、小说和报刊依然乐此不疲地传播各种版本的“黄祸”论。1929年3月,中国驻伦敦临时代办抗议说,伦敦西区至少有5部以上的戏剧,用“恶毒而令人反感的方式”刻画中国人。
历史学家格雷戈尔·本顿认为,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西方国家中的反华情绪“强于针对其他任何族群”。直到今日,中国人在西方仍是恶意嘲弄的对象。2004年的莫克姆湾惨案中,23名中国劳工溺水身亡。此后,英国保守党议员安·温特顿在公开场合“开玩笑”说,一条鲨鱼吃腻了吞拿鱼,于是决定“去莫克姆湾找中国人”。2012年初,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在表达对花样游泳的蔑视时,把这项运动描述为“一群戴着帽子的中国妇女,脚朝天,在一点点水中……这种东西,你可以免费去莫克姆海滩上观看。”
在新书《黄祸》中,作者克里斯托弗·弗瑞林引用了大量参考文献(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电视乃至打油诗),解释“恐华症”的来龙去脉。他从欧洲启蒙运动开始,写到与帝国主义相伴而生的种族主义浪潮。鲜为人知的是,查尔斯·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期“黄祸文学”的鼻祖之一,他在散文和小说中嘲讽中国,称其为“黄疸病的光荣”,担忧在英国出现“阴险的中国人,吃掉帝国的心脏”。狄更斯在《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中对鸦片馆的辱骂式描述,进一步引发大量后来者群起效尤。1892年,男士连环漫画《密友》曾派出“特使”前往莱姆豪斯,即伦敦的唐人街,对“恐怖的鸦片馆”展开所谓现场调查。
弗瑞林的清单中,中心人物是亚瑟·萨斯菲尔德·沃德,他后来以萨克斯·儒默之名蜚声全球,是系列中篇作品《傅满洲》的创作者,“黄祸”传说的总头目。从1912年首部《傅满洲》故事出版,该系列的创作持续47载之久。藉此,儒默向数百万读者兜售关于中国的各种阴谋论。他笔下的主人公傅满洲俨然“黄祸化身”:一位神秘的恶人,被疯狂的仇恨与膨胀的欲望缠身。在那个年头,《傅满洲》系列可见于各地公共图书馆、影剧院乃至飞往中国的航班上,以便确保“西方人完全看透中国人,知道他们是何等无情和邪恶”。
《傅满洲》系列在癔病和善辩间跳跃,将公众的模糊担忧与新闻事实混淆在一起。它还借鉴了流行的侦探小说,大量模仿《福尔摩斯》的故事蓝本,绘声绘色地描绘“隐藏在各地的中国阴谋”。尽管儒墨对西方人的“中国观”施加了长期而巨大的影响,但讽刺的是,“我靠中国赢得了名声,”他本人曾公开承认,“因为我对中国人一无所知!”
要消除“傅满洲”的余音,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不易。自从“黄祸”这个词被发明出来,大概每隔10年,无论中国的政治、社会或经济能力是否构成实质性威胁,它都会通过某种新的形式,在母语为英语的人的意识中得到重塑:从毛泽东时代的“蓝蚂蚁”,到今天对“中国黑客大军”的恐惧。1997年,英国在报道香港回归中国时,仍在潜意识里把对方视为“无个性的军事化部落成员”,是他们“把大英帝国的高贵公务员赶了出来”。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书籍以《即将与中国的冲突》等为题,预言一个好战大国的崛起。一位美国驻华使节曾对“傅满洲问题”表示担忧:为什么中美都倾向于认为彼此是卡通化的敌人?
感谢那些富于专业精神的中国记者,如今,英语世界的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有关中国真实情况的报道。从这种意义上讲,弗瑞林描述的、依然在非专业媒体中存在的陈腐思想着实令人不安。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在今日中国已然普及,在英国学习汉语则未成风气。弗瑞林认为,在缺乏更深入、广泛地接触中国的渠道的情况下,无稽的偏见仍可能卷土重来。
有人说,作为崛起的超级大国,中国的雄心必将与西方的发生碰撞。对全球资源的竞争,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政治和军事紧张,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保持关注,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这类矛盾将永恒存在。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傅满洲及其同类已经让西方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对无知谣言的溺爱,在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麻烦中,“黄祸论”的幽灵都会重现。
例如,2007年,许多人传说,中国通过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如宠物食品、药品、牙膏、含铅油漆的玩具火车等,将“毒品”出口到全世界。然而,召回2100万件由中国制造的玩具之后,美泰公司承认,这次召回事件,“绝大部分是美泰自身的产品设计缺陷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制造商的生产缺陷所导致”。
《黄祸》一书充分地记述了一段应当让人觉得羞耻的、种族主义的历史,并警告我们:别以为种族主义已不复存在。
英国《卫报》
基于所谓“黄祸”论的“中国恐惧症”,是种族主义的衍生物。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曾借助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强化,其对东西方关系的消极影响遗留至今。
20世纪头几十年间,英国媒体被“中国恐惧症”的嗡嗡声充斥。体面的中产阶级杂志、各种小报和漫画,全在传播同一个故事:残忍的中国人打算摧毁西方世界。来自中国的罪犯——狡诈的面孔、薄薄的嘴唇外加梦想统治世界的表情——甚至成为儿童出版物的主题。
1911年,英国内政部在《在英华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一文中宣称,“一场广泛得令人震惊的决战将决定谁是世界的主人,白种人还是黄种人?”一战后,电影院、剧场、小说和报刊依然乐此不疲地传播各种版本的“黄祸”论。1929年3月,中国驻伦敦临时代办抗议说,伦敦西区至少有5部以上的戏剧,用“恶毒而令人反感的方式”刻画中国人。
历史学家格雷戈尔·本顿认为,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西方国家中的反华情绪“强于针对其他任何族群”。直到今日,中国人在西方仍是恶意嘲弄的对象。2004年的莫克姆湾惨案中,23名中国劳工溺水身亡。此后,英国保守党议员安·温特顿在公开场合“开玩笑”说,一条鲨鱼吃腻了吞拿鱼,于是决定“去莫克姆湾找中国人”。2012年初,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杰里米·克拉克森在表达对花样游泳的蔑视时,把这项运动描述为“一群戴着帽子的中国妇女,脚朝天,在一点点水中……这种东西,你可以免费去莫克姆海滩上观看。”
在新书《黄祸》中,作者克里斯托弗·弗瑞林引用了大量参考文献(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电视乃至打油诗),解释“恐华症”的来龙去脉。他从欧洲启蒙运动开始,写到与帝国主义相伴而生的种族主义浪潮。鲜为人知的是,查尔斯·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期“黄祸文学”的鼻祖之一,他在散文和小说中嘲讽中国,称其为“黄疸病的光荣”,担忧在英国出现“阴险的中国人,吃掉帝国的心脏”。狄更斯在《艾德温·德鲁德之谜》中对鸦片馆的辱骂式描述,进一步引发大量后来者群起效尤。1892年,男士连环漫画《密友》曾派出“特使”前往莱姆豪斯,即伦敦的唐人街,对“恐怖的鸦片馆”展开所谓现场调查。
弗瑞林的清单中,中心人物是亚瑟·萨斯菲尔德·沃德,他后来以萨克斯·儒默之名蜚声全球,是系列中篇作品《傅满洲》的创作者,“黄祸”传说的总头目。从1912年首部《傅满洲》故事出版,该系列的创作持续47载之久。藉此,儒默向数百万读者兜售关于中国的各种阴谋论。他笔下的主人公傅满洲俨然“黄祸化身”:一位神秘的恶人,被疯狂的仇恨与膨胀的欲望缠身。在那个年头,《傅满洲》系列可见于各地公共图书馆、影剧院乃至飞往中国的航班上,以便确保“西方人完全看透中国人,知道他们是何等无情和邪恶”。
《傅满洲》系列在癔病和善辩间跳跃,将公众的模糊担忧与新闻事实混淆在一起。它还借鉴了流行的侦探小说,大量模仿《福尔摩斯》的故事蓝本,绘声绘色地描绘“隐藏在各地的中国阴谋”。尽管儒墨对西方人的“中国观”施加了长期而巨大的影响,但讽刺的是,“我靠中国赢得了名声,”他本人曾公开承认,“因为我对中国人一无所知!”
要消除“傅满洲”的余音,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不易。自从“黄祸”这个词被发明出来,大概每隔10年,无论中国的政治、社会或经济能力是否构成实质性威胁,它都会通过某种新的形式,在母语为英语的人的意识中得到重塑:从毛泽东时代的“蓝蚂蚁”,到今天对“中国黑客大军”的恐惧。1997年,英国在报道香港回归中国时,仍在潜意识里把对方视为“无个性的军事化部落成员”,是他们“把大英帝国的高贵公务员赶了出来”。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书籍以《即将与中国的冲突》等为题,预言一个好战大国的崛起。一位美国驻华使节曾对“傅满洲问题”表示担忧:为什么中美都倾向于认为彼此是卡通化的敌人?
感谢那些富于专业精神的中国记者,如今,英语世界的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有关中国真实情况的报道。从这种意义上讲,弗瑞林描述的、依然在非专业媒体中存在的陈腐思想着实令人不安。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在今日中国已然普及,在英国学习汉语则未成风气。弗瑞林认为,在缺乏更深入、广泛地接触中国的渠道的情况下,无稽的偏见仍可能卷土重来。
有人说,作为崛起的超级大国,中国的雄心必将与西方的发生碰撞。对全球资源的竞争,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政治和军事紧张,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保持关注,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这类矛盾将永恒存在。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傅满洲及其同类已经让西方人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对无知谣言的溺爱,在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麻烦中,“黄祸论”的幽灵都会重现。
例如,2007年,许多人传说,中国通过生产有缺陷的产品,如宠物食品、药品、牙膏、含铅油漆的玩具火车等,将“毒品”出口到全世界。然而,召回2100万件由中国制造的玩具之后,美泰公司承认,这次召回事件,“绝大部分是美泰自身的产品设计缺陷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制造商的生产缺陷所导致”。
《黄祸》一书充分地记述了一段应当让人觉得羞耻的、种族主义的历史,并警告我们:别以为种族主义已不复存在。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