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改革让中国高考更公平透明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10日   22 版)

    9月4日,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教育改革全面启动。这项今年8月29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高考改革方案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总体定位,今年将在沿海的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展试点计划,并于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020年起全面实施。

    新加坡《海峡时报》将这一变化,与邓小平1977年恢复高考、采取与政治脱钩的录取标准相提并论。美国“环球邮报”网站则称,中国改革高考和大学招生制度的计划,意在“提高公平性和透明度”。

    破除唯分数论,不再“一考定终身”

    9月初,北大、清华的校园里挤满了满怀希望的新生,他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胜出者。在《纽约时报》看来,他们注定前途光明,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成为政府、国有银行和跨国公司的中坚。

    正如《海峡时报》所说,在中国,每年6月举行的高考被严肃对待,因为进入顶尖大学意味着高薪工作和成功人生。高考也被社会普遍视为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渠道,和维系社会阶层流动的公平方式。

    然而,“环球邮报”网站认为,中国当前教育系统为社会公平和人才选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它也因过分重视分数、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甚至让学生对高考产生了“不健康的重视”,而遭到诟病。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9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最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缓解学生在这场最重要的考试中的压力,促进更全面的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制度被广泛批评,因为其过分强调分数,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他说,“高考改革是在咨询公众后,激烈讨论和反复修改的结果。简单地说,我们正在试图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

    目前,高考包括3项基本科目——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生自己选择文科或理科,并接受相应学科的测试。到2020年,高考将不再包括文综或理综,所有高中生都将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学习全部学科,并自主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成绩最好的3个科目,计入最后的高考分数。

    香港《南华早报》认为,根据这一新计划,高校招生将减轻对统一高考成绩的依赖,增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评价一名学生,不仅注重“考3天”,还要“看3年”。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专家唐安国对这项改革表示欢迎,相信它会让学生更注重在高中的表现,父母更关注孩子为高考做准备的过程,也可能刺激中国培养高技能工作者的长期目标。

    “最好不要让学生过早地文理分科,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告诉《海峡时报》,“高中阶段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

    让农村学生考上重点大学

    《纽约时报》称,中国教育体系往往被国外作为教育公平的范例,这一印象被中国学生在国际标准化测试中一贯出色的表现强化。不过,这一“神话”建立在城乡教育机会差异巨大的基础上。

    过去10年间,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从30%降至约10%。清华大学招生负责人透露,典型的大学生是那些“在城市长大、父母是公务员或教师、每年全家至少旅行一次、高中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孩子。

    当城市学生在学校中享受最先进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教师时,约6000万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常蜷缩在破旧的校舍中,因缺乏合格师资无法学习英语和化学。即使是那些跟随外来务工人员进城接受教育的孩子,也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很难进入收费低、教育质量高的公立学校。

    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在家乡参加高考,而精英大学将更多的入学配额分配给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一项研究显示,在北京成功考上北京大学的可能性,比安徽贫苦农村高40倍。

    “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学习上与城市的孩子竞争。”曾制作留守儿童纪录片《路》的独立电影导演蒋能杰告诉《纽约时报》,他的家乡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往往一头扎进了广东的工厂,因为“它的回报比上一所三流大学更大”。

    “政府多年来一直在试图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杜玉波表示。此次教育改革,将向农村贫困地区采取两项倾斜政策。

    其一,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这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到今年扩大至22个省份832个贫困县的5万名学生,使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

    其二,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增加。

    这一举措,被《人民日报》誉为提高公平性和透明度的“艰难而重大的步骤”,也被“环球邮报”网站认为是“从根本上确保不同社会阶层上大学的平等机会”。“平等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因为它是中国大学招生制度的基础和优势。”该网站评论称。

    高考改革打击不规范行为

    从女儿小双蹒跚学步起,张青(音)就为她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教育计划。她从迪斯尼电影中录制英语磁带作为教材,在家中招待来自美国的交换生以磨练孩子的口语。现在,一口标准英语的小双在北京私立学校就读,每年学费约2.4万美元。

    11岁的湖南农村男孩张恒(音)在祖父母身边长大,父母则在广东的手袋厂上班。每天,他和弟弟都要花一个半小时步行到当地一所小学上课。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到高中毕业后想做什么时,他看起来很迷惑,似乎答案太过明显。“我想成为一个农民工。”他毫不犹豫地说。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有不少高考政策难以触及的角落。比如,城市学校教学质量差别很大,为确保孩子上精英中学,许多父母斥巨资购买天价“学区房”、在“自愿捐赠”的幌子下支付数十万美元给学校,或聘请高薪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从这一层面而言,城乡孩子很难真正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更严峻的现实是,决定高考成绩的可能不只是十几年的刻苦学习,而是被高考制度催生的各种不规范行为。特长生和自主招生等制度,被视为腐败的温床。

    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规定,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自主招生的时间也从高考前改到了高考后,考生在参加高考、分数达标后,才能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限制加分机制,可以打击高考中的“造假”现象。不过,目前这一改革还需要细化规则、方案及具体操作规程。

    人民大学教育专家程方平也称,教育改革可能会遇到阻力。“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政策实施中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他告诉“环球邮报”网站。

 

外媒:改革让中国高考更公平透明
美国新版历史教案引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