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杰夫·戴尔:在探寻中活出个性

[美]克兰西·马汀 译者 董小源 《 青年参考 》( 2014年07月09日   32 版)

    相关资料:杰夫·戴尔其人

    生于英国乔丁汉,毕业于牛津大学文学专业,著有4部小说、11部非虚构作品集,是获奖最多的英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涉猎广泛,擅长在旅行类题材中将虚构情节代入真实场景。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持“不富裕不出名”的心态,有助保持创作激情。

    今年春天,杰夫·戴尔登上美国海军“布什”号航母,经历了为期两周的海上生活。他的乒乓球拍得到妥善安置,笔记本却不知放哪儿才好。尽管美国海军出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而不愿放行,这位又高又瘦的英国男人还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争取到了特别通行证。

    航母看似很宽敞,戴尔的宿舍却特别狭窄,难怪他在出海头一天便满腹抱怨:噪声难以忍受,脑袋总是撞上天花板;意大利面是凉的,生菜难以下咽;到处都是油烟,令人恍若置身高炉;空气是有毒的,大海波光闪烁,却被战机抛洒下的燃料破坏了水质……

    戴尔自称,他天生不是个能适应环境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他惟一习惯的一件事就是,他对什么都不习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年近六旬的怪人,当被朋友偶然问及“是否想花些时间体验一下有趣而令人放松的环境”时,他立刻告诉对方:让我到航空母舰上逛逛吧。这次特殊旅程的记录,便是戴尔新近推出的《海上美好的又一天:布什号航母在海外》。

    其实,戴尔对大海的迷恋早就有迹可循,他的第一本小说《记忆的颜色》(1989年发行,彼时作家30岁)的第二句写道:“天空就像无波的灰色海面。”这部作品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群穷小子在阴森的南伦敦游荡的故事。他们的工作换了又换,住址漂泊不定。我们不难从中想见戴尔本人当时的形象:一边听着爵士乐,一边谈论着摄影、书籍和电影,要么就是抽着大麻,为电视里的拳王泰森叫好。大伙儿过着东拼西凑的日子,想要探寻为什么活着——美国的“50后”中有不少人如此,至今对所谓社会主流抱有疏离感。

    《记忆的颜色》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挫折的描写。“电影或书籍中,高潮部分虽令人屏息,解决起来却异常简单。而在现实中,光是退租一套公寓,就需要还钥匙、付清账单、取消订牛奶服务……一个被刺伤的朋友丢掉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机会,只因为他身上戴着呼吸机。”

    戴尔将这种情感描述为“裹着糖粉的小悲观”,他后来写的东西里也有这种矛盾的调调。他最精彩的见解,往往存在于那些最匪夷所思的探寻过程中。

    提到探寻,就不能不说说他199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搜索》。主人公沃克是个职业跟踪者,被一位有些上了年纪的美女雇佣,去跟踪她的前夫马洛礼。不止一次,沃克发现了马洛礼,但总是被各种天灾人祸所阻,“他踏入扭在一起的人群,胳膊像划水一样,奋力盖过别人的身躯。”“沃克离马洛礼只有两码远,可惜人群是如此密集,根本容不下肢体有任何动作……恐惧感将沃克包围,他只能无助地看着马洛礼从眼前溜走。”

    在小说结尾,有人问沃克:“你怎么了?你去哪里了?你准备去哪儿?”类似的问题在戴尔笔下一次次被反复提起。怀疑论者与不知疲倦的探索欲往往是共存的,这些人从不会想到对知识和意义的探寻会有无解的可能性。相反,他们坚持不懈,一天不找到答案,一天就不能停下脚步。他们坐立不安、浑身不适、无所适从、心理失衡,就像沃克那样活着。

    这就是杰夫·戴尔招人喜欢的地方: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么年轻,跟自己不习惯的环境相斗争,投身于不稳定的空气和流水间。在《海上美好的又一天》的结尾,他发现自己身处中东的沙漠,想从中寻找到浪漫的影子,可是连一瓶啤酒都可望而不可及。瞬间,他的思绪回到了在航母上的日子,意识到在海上比他要回归的生活更为刺激和有趣。也许,在海上漂泊对戴尔来说不是最舒服的选择,但他能活得最真实,活出自己的个性来。

    所幸,在这趟旅行的结尾,戴尔回到旱地上并开始祈祷,似乎是个还算不错的结局。他不是个虔诚的人,甚至在父母辞世时也没做过祷告。但无论如何,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充满了潜在的危机和不确定因素,我们自己也无法解释它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戴尔的行为看起来像是在效法他崇拜的阿尔贝·加缪,将自己投身于更多的未知领域,并以祷告寻求安宁。

    “祷告是种逐渐消失的能力和习惯,或者说是退化的能力——除非它变得简单,就像想起某些人,深情地想起他们,希望他们能过得好那般自然。如果这样的思维算是一种祈祷的话,那正是现在我所做的事情:我为那些乘船出海的人们祈求平安。”他写道。

    □美国《纽约时报》

 

数字之美,不只与数学有关
杰夫·戴尔:在探寻中活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