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收缩火力聚焦动力系统与标准化高通用性零部件

日本车企合力提升竞争力的启示

陈楚 《 青年参考 》( 2014年06月11日   48 版)

    编者按:或许是由于岛国因素影响,日本的危机意识不仅限于防范自然灾害,对在全球实力较强、并拥有世界第一车企丰田的日本汽车行业,危机意识同样渗入该行业的骨髓,并不断促使其走在世界汽车业前列。众所周知,日系车企的混合动力技术、高压缩比发动机等有代表性的先进技术,正是在此背景研发使用,并在日本汽车企业之间完成共享。而这些之于“一盘散沙”和多数企业仍处在“吸食合资企业鸦片”状态的中国汽车业而言,无异于一面鉴镜。

    继5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丰田、本田等八家日本汽车厂商将携手开展低环境负荷(即提高传统汽车燃效)的汽车发动机基础研究工作,上周,丰田、日产等全部14家日本汽车与摩托车公司再宣布,将在通用性高的零部件和车载半导体等领域统一标准规格,该战略举措旨在通过日本整个行业携手,减少重复投资,最终提升日本汽车竞争力。

    目前,这14家日本企业已迅速达成一致:该项战略举措将在今年内选定零部件和构件,通过推进标准化,降低零部件开发生产成本。

    有人认为,欧洲大众、戴姆勒、沃尔沃等整车企业,以及博世等德国大型零部件制造商,正在携手致力于零部件和技术规格标准化,以降低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成本是日本汽车企业深感危机的最大诱因。

    不仅如此,上述欧洲汽车与零部件企业在发动机等低排放领域技术的奋起直追,亦正在无形消耗高环保、低燃耗发动机领域的日本汽车企业保持的优势,这被认为是日本汽车企业要将传统燃油效率提高到目前汽车行业极致的原因之一。

    以大众集团为例,该集团MQB平台已经投入使用,并且正通过中德政府的政策支持,投入数百亿欧元巨资,研发新能源技术,涵盖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技术。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日本企业认为,到2020年,全球仍将有90%以上的汽车销售来自传统内燃机,价格较高的混合动力车与需要充电基础设施的纯电动汽车要实现全球普及仍需时间。

    实际上,一直以来,日本各汽车制造商都有一套自己体系内的零部件和构件体系,按照独自规格设计采购,构成体系内竞争优势,在全球汽车业享有盛名。虽然有助于保证质量,但面对外部竞争压力变化,日系车企难免力不从心。也因此,部分日系企业在华已经开始打破体系内供应链,实现本土化供应,如日产和丰田汽车等,已经开始或正尝试寻找中国有实力配套商。

    然而,这对企业较多、各有自身技术发展特色的日本汽车产业而言远远不够,目前能够较快实现的是通过更大规模的技术和零部件标准化达到规模效应,并实现局部竞争优势以应对全球化竞争,在此间各家企业能够取长补短。

    同时,这种方式令日本车企展开竞争后,削减成本获得的资金将投向尖端技术开发领域,各零部件企业也可以享受规模化带来的优势。由于相似品质零部件将增加,价格竞争将更加激烈,还将促进零部件行业的优胜劣汰及重组,进一步提升日本汽车业全球竞争力。

    此举,正是日本汽车业多年在全球汽车产业不断变迁中得以存活、发展、领先的重要原因——共同进退,荣辱与共。据悉,在传统内燃机研发上,日本八家乘用车厂商全部参与其中,投入技术人员和资金,设立汽车内燃机技术研究联盟,选定的研发课题是柴油发动机。

    据悉,该研究项目资金从2014年度开始,仅三年时间就可能达到20亿日元规模。但值得注意的是,其第一年度投资中将有三分之二来自政府补贴,各公司将把研究成果用于各自的发动机开发。研究成果还将用于改良汽油发动机。

    例如,马自达已经开发的“创驰蓝天技术”,随着竞争环境变化,将可以推动整个行业发动机技术水平进步。

    相比日本车企合力提升竞争力之下,中国汽车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连续蝉联五年世界汽车产销第一的“汽车大国”却难以“汽车强国”相称。

    前不久在,泰达汽车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小虞感叹,五年前中国汽车产销迈上1000万辆台阶,他以为那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制造大国迈向产业强国的元年,但是如今年产销已超过2000万辆的中国汽车业,才刚实现铺就迈向产业强国的基本条件。

    究其原因,可以从日本车企反面得出部分结论,一者是由于中国车企像一盘散沙,近十年间,除兼并重组这种形式外,中国内资汽车企业合作“最上镜”的奇瑞-广汽模式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时传出的“消息”饱受业界猜疑。二者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催生的“合资合作”硬币的两面性效果正在显现。好的效果自不必说,但是也让中国车企自主发展后继乏力成为不争的事实。

    即便是如今,肩负央企或国企身份的大型汽车集团,由于精力集中于年产销量的“数字游戏”、合资企业盈利与“企业政绩”上,合作上则一方面与主要竞争对手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则与民营自主品牌“井水不犯河水”。

    有趣的是,只有在市场、法规环境发生变化时,众多中国自主汽车企业才团结起来,在各领域施加巨大影响力。这一点,倒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金融危机前后,日益衰落的美国汽车“三巨头”。不过,日本汽车企业的合力,却为中国汽车业指出了一个早已存在,但一直缺乏勇气迈出第一步的正确方向。中国车企向海外集中炮火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先守住自己的阵地?

    最近,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真心想做好自主品牌,作为一个国有中央企业,如果做的都是外资品牌,我们自己能好看吗?该公司曾表示未来发展自主品牌将投入近300亿元。这仅仅是众多中国自主品牌决心发展自主的一个缩影,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也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但这些企业能否放下面子和零和博弈的思维,将关乎企业、中国汽车工业能否双赢甚至多赢。

 

公务车自主化的安全需求
日本车企合力提升竞争力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