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3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叶书”文化至今在日本大行其道,与这个民族对大自然的朴素信仰密不可分。

日本人的“明信片情结”

○作者 [日] 新井一二三 《 青年参考 》( 2014年03月26日   33 版)

    “叶书(はがき hagaki)”就是“明信片”的日文写法。据传,在古印度,人们在一种叫“贝多罗”的树叶后面写了佛经。日本则有大叶冬青树,亦能在叶子后面写字,故得名“多罗叶”。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就是在这种树叶后面写字,彼此通信的。

    如今在日本,许多寺庙和邮政局依然在门外或院子里种着“多罗叶”树。捡起一张落叶,在后面用指甲写字看看,树液接触到氧气的部分果真会慢慢呈现出暗棕色的字迹来。

    日本人特别喜欢“叶书”。欧洲国家的邮政局经办的书信当中,明信片占的比率都在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二十之间,在日本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个原因是日本人有元旦交换“年贺叶书(贺年卡)”的习惯,十九世纪末成为全民性活动的“年贺叶书”,直到二十一世纪仍然是新年到来时不可缺少的风景。另外,日本人夏天也会交换明信片,彼此问安。

    中文“明信片”中的“明”字,指的是不用信封,任何人都看得到。日本人当初也在乎被别人看见书信内容;最早期的“官制叶书”是折成两半用的,显然是为了回避外人的目光。不过,早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城市就普及了交换贺年书信的习惯,写的大多是非个人化的时令致辞,被看见也无所谓,用起官制的“年贺叶书”来既省事又省钱,大受欢迎。

    日本孩子平生第一次自己写信,一般就是五六岁的时候,给祖父母写张“年贺叶书”。上了小学以后,就一定要给老师、同学写好几十张了。除了致辞署名,很多小朋友也拿出冰箱里的甘薯等蔬菜来,雕刻出有干支花样的印章,使贺年卡图文并茂。

    日本人对“叶书”情有独钟,估计还是跟个中的“叶”字有关。四国德岛县有个叫上胜町的小镇以卖树叶出名。老先生、老太太们摘下自家院子里的柿叶、枫叶等,空运到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结果家家都发了大财。众所周知,不同的树叶能传达不同季节的信息,因此许多日本人愿意享受树叶,犹如城市人才会迷上盆景一样。

    花钱买树叶,也许外国人会觉得奇怪。而在日本,买卖树叶的产业有悠久的历史。比方说,日本甜品和果子,很多都是用树叶包起来的。初春上市的“葛樱”绝对少不了一片樱叶;春天的“樱饼”则要跟盐腌的樱叶一起吃下。端午节的“柏饼”也一定需要柏叶的香味。还有,奈良县、和歌山县的名产“柿叶寿司”是利用柿叶的杀菌力的,不能没有柿叶。商品化的和果子、寿司等,同样需要完整干净的树叶。于是,树叶成了商品,摘树叶也成了产业。

    说回明信片,有人主张,日文的“叶书(はがきhagaki)”,其实本来该写成“端书(也念はがきhagaki)”的,乃便条的意思。恐怕“叶书”当初是借用字。尽管如此,要是让日本人重新选择的话,多半还会选“叶”字,因为就像随风飘摇的树叶,这些送到信箱来的纸片,始终有点“意外”的感觉。所以,网络普及后,仍然有很多人选择这种方式通讯。

    思来想去,日本人如此喜欢“叶书”,还是跟对大自然的信仰,即泛灵论分不开吧。

    □节选自《你所不知道的日本名词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打字机不只是打字机器
日本人的“明信片情结”
《为中国蒙难》
《最残酷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