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2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小小银球,融化了四分之一个世界

作者 [美] 尼古拉斯·曼库西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4年02月19日   32 版)

    《乒乓外交》(Ping Pong Diplomacy),安塔利亚出版公司2014年1月,352页。

    关于作者:尼古拉斯·格里芬(Nicholas Griffin),1975年出生于英国,现居美国,已出版作品5部,处女作《鲨鱼安魂曲》于2000年获“贝蒂查斯克奖”,同年发表了第二部作品《景色和阴影之屋》,之后又陆续发表《化装舞会》、《高加索》和《乒乓外交》。

    乒乓球天生是政治色彩明显的运动,无论其诞生过程还是在中国的壮大都如此。虽然中国人对1971年的“乒乓外交”耳熟能详,还是可以借外人之眼一窥其中细节。

    1971年,15位美国公民出现在中国的一场乒乓球表演赛上,与来自神秘东方大国的超强对手展开了友好但不失激烈的比拼。这支队伍回国后,《洛杉矶时报》在专题报道中写道,他们达成了“美国国务院几十年来无法做到的事情:将世界的四分之一融化了。”

    对普通美国人来说,这项体育运动实在有些乏味——可供他们消遣的方式太多了。但是,在引人入胜的新著《乒乓外交》中,自由记者尼古拉斯·格里芬记录下了乒乓球从诞生到尼克松时代的历史,显示了这项运动从起源时就具有的政治涵义。事实上,对彼时的中国来说,它既成了“毛泽东主义最纯净的体现”,也成为其巩固权力的有效工具。

    格里芬拿出前1/3篇幅,专门用于追溯“怪人”艾弗·蒙塔古,此君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来推广乒乓球运动的。身为英国富有贵族的儿子,他背叛了家庭的教养,十几岁的时候就宣称自己是一位共产主义者。据说在二战期间,他还为克里姆林宫从事情报活动。

    在剑桥读书期间,蒙塔古编制了乒乓球运动的规则,让它作为一种“晚餐后的消遣”,在19、20世纪之交流行开来。1926年,蒙塔古如愿当上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首任主席。

    作为天生的思想家,这项运动令蒙塔古痴迷的原因在于其草根特性。“我明白,乒乓球是一项特别适宜低收入人群的运动,不会有什么利润,没有收入去支撑宣传。我像十字军东征那样陷入了这项运动。”

    赢利能力的缺乏,可能是乒乓球在美国无法流行的原因。但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我们看到,经过政府巧妙运作,这项运动掀起了一阵狂热,被毛主席称为“精神核武器”。

    1961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队一举夺金。格里芬令人信服地捕捉到并描写出了突然降临到中国人身上的那份激情。令人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批曾为国争光的体坛英雄,却被红卫兵批斗、折磨,受到各种荒谬的指控乃至死亡威胁。

    格里芬不急不躁地将章节向1971年的“乒乓外交”推进。当时,美国队将小小银球带到“竹幕”彼端,催生了次年尼克松访华所需的政治气候。此举的重要性,从冷战的高度来看无疑是巨大的,但格里芬的叙事一直以“人”为中心,绝少关心球赛背后的政治运筹。

    最令人唏嘘的是一个叫格伦·考恩的小伙子,这位美国队里的长头发嬉皮士围着中国冠军庄则栋拍个不停,以自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时代的感觉,短暂地抓住了两个国家的目光。可叹的是,考恩2004年去世时,已然身无分文,整日被精神疾病折磨。

    在美国,乒乓球大概永远也不会高于台球房和娱乐室中的某些消遣方式。不过,我们得牢记,想当年,一项以年轻的共产主义者为王的体育运动,在给中美关系添加一些急需的热度时起到了很大作用。格里芬的作品,是对原本被忽视的历史细节的一种恰当的处理。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全球视野下的共产主义运动
小小银球,融化了四分之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