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胖子日增,社会难辞其咎
○作者 [美] 马修·赫特森 ○译者 潘彩萍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22日
32
版)
|
《肥胖大危机》(A Big Fat Crisis),国家图书公司2013年12月。 |
与其将肥胖视为个体道德堕落的结果,不如把它当成社会环境畸变引发的瘟疫。
有种叫肥胖的瘟疫,感染了约1.5亿美国人,让另外1.5亿人帮着分担每年多达1500亿美元的医疗费。即便身材窈窕者,也不得不承受亲友因肥胖而致残或早死带来的痛苦。
肥胖是种社会病,它日益恶化的原因从统计数字中可见一二:如今,美国大约一半的五金店顺带出售食品,大多数杂货铺在收款台附近,提供糖果和各色诱人的小吃。这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太发达了,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哪儿去,都免不了受不良饮食风气侵扰。
除了让一个人活下去,食物还跟我们关心的很多事物有联系——哲学上的、精神上的、政治上的。关于吃什么、怎样吃和吃多少,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蕴含其中;当然,我们对别人吃什么照样有极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无怪乎传统观念往往将肥胖视为一种道德层面的失败,认为它表明一个人意志薄弱、个性有缺陷或头脑简单。
在新书《肥胖大危机》中,医学博士、兰德公司高级科学家迪博拉·科恩试图消除这种成见,把胖子与日俱增的原因归咎于环境。迪博拉的论点很清楚:就像传染病乃至癌症大多由外界因素引起一样,“引起肥胖的首要原因在你我周围”。随后,她就此展开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尽管她提议的“疗法”——更广泛的政府强制——也许没那么容易奏效。
本书第一部分冗长而枯燥,列举了很多人性的弱点。毕竟,我们的行为即便不全是自发的,大部分也是由自由意志决定,吃东西也不例外。由于食物在自然界的匮乏,我们的祖先一看见吃的就激动,这种基因遗传至今。在野生状态下,没有哪种动物把热量计划和食物份量当回事,人类也天生不具备类似技能。在一项研究中,受试对象对自身每日摄入的热量总会少估几百卡路里。简单讲,既然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可能变胖,就不会有意控制饮食。
但这并非全部。确实,美国人的平均体重比30年前增加了20磅。问题在于,另一项对12.2万名注册护士的研究发现,这些受过保健培训的人,肥胖率在过去30年间同样上升了两倍。科恩由此指出,“谈到致胖原因,我认为,只怪胖子自我放纵的想法是不恰当的。”
于是,在全书第二部分,科恩重点谈了人们选择食物的环境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她强调了三个使人发胖的环境因素:第一,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令食品价格大大降低。第二,可获得的食物(尤其是垃圾食品)越来越多,41%的零售店卖食品,连家具批发店、汽车修理店、药店、百货大楼的内衣部都有食品供应,糖果、薯条和碳酸饮料引诱消费者无节制购买;更糟糕的是,过去40年里,餐饮场所的数目增加了两倍,餐馆的规模也显著扩大。第三,食品广告变得愈发侵略性十足,食品业每年花100亿美元搞宣传,其中两成针对儿童;一个与之相关的事实是,现在,许多食品店靠与大企业合作盈利,而不指望靠零售挣大钱。
上述两部分内容探究的是其他媒体上也能看到的基本事实,占总篇幅1/2的第三部分,则是这些事实的成因和对策。相信科恩的论调会让很多人不舒服,特别是那些嘲弄前纽约市长布伦伯格限制该市碳酸饮料瓶容积(作为他的“保姆政府”措施的一部分)的家伙。
科恩的第一条建议是标准化:无论啤酒还是葡萄酒,都得定量,餐馆也应按份提供食品。其次,她呼吁:政府应限制“基于冲动的营销”,如禁止不专营食品的店家卖吃的,限制饭馆提供套餐,在正餐时间之外禁止快餐外送……最后,她还想发起反对食品广告的战役。
科恩举了个19世纪伦敦的例子,以强化本书的说服力。彼时,英国人往窗外排放废气,把动物尸体随便扔在街上,导致疾病肆虐。终于,忍无可忍的政府开始强制推行卫生标准,重新设计已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布局,开挖下水道。“我们宁肯得病,也不愿被迫健康!”这话听着耳熟吗?但科恩说,尽管伦敦市民一度激烈反抗,卫生革命“预示着变化开始了”。
这不是一本关于节制饮食的书,实际上,它更像一本反对节制饮食的书。正如科恩所言,禁欲对多数人是无效的。她号召我们改变对肥胖的习惯性看法和应对方式,这种呼声是自由主义者、企业家和那些喜欢一站式购物的人不喜欢听的。她说:“人们正在遭罪,所以,我们要保护他们。”说到底,肥胖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的议题,指责任何个体都无助于改变大局。
□美国《华盛顿邮报》
与其将肥胖视为个体道德堕落的结果,不如把它当成社会环境畸变引发的瘟疫。
有种叫肥胖的瘟疫,感染了约1.5亿美国人,让另外1.5亿人帮着分担每年多达1500亿美元的医疗费。即便身材窈窕者,也不得不承受亲友因肥胖而致残或早死带来的痛苦。
肥胖是种社会病,它日益恶化的原因从统计数字中可见一二:如今,美国大约一半的五金店顺带出售食品,大多数杂货铺在收款台附近,提供糖果和各色诱人的小吃。这个国家的食品工业太发达了,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哪儿去,都免不了受不良饮食风气侵扰。
除了让一个人活下去,食物还跟我们关心的很多事物有联系——哲学上的、精神上的、政治上的。关于吃什么、怎样吃和吃多少,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蕴含其中;当然,我们对别人吃什么照样有极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无怪乎传统观念往往将肥胖视为一种道德层面的失败,认为它表明一个人意志薄弱、个性有缺陷或头脑简单。
在新书《肥胖大危机》中,医学博士、兰德公司高级科学家迪博拉·科恩试图消除这种成见,把胖子与日俱增的原因归咎于环境。迪博拉的论点很清楚:就像传染病乃至癌症大多由外界因素引起一样,“引起肥胖的首要原因在你我周围”。随后,她就此展开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尽管她提议的“疗法”——更广泛的政府强制——也许没那么容易奏效。
本书第一部分冗长而枯燥,列举了很多人性的弱点。毕竟,我们的行为即便不全是自发的,大部分也是由自由意志决定,吃东西也不例外。由于食物在自然界的匮乏,我们的祖先一看见吃的就激动,这种基因遗传至今。在野生状态下,没有哪种动物把热量计划和食物份量当回事,人类也天生不具备类似技能。在一项研究中,受试对象对自身每日摄入的热量总会少估几百卡路里。简单讲,既然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可能变胖,就不会有意控制饮食。
但这并非全部。确实,美国人的平均体重比30年前增加了20磅。问题在于,另一项对12.2万名注册护士的研究发现,这些受过保健培训的人,肥胖率在过去30年间同样上升了两倍。科恩由此指出,“谈到致胖原因,我认为,只怪胖子自我放纵的想法是不恰当的。”
于是,在全书第二部分,科恩重点谈了人们选择食物的环境近几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她强调了三个使人发胖的环境因素:第一,农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令食品价格大大降低。第二,可获得的食物(尤其是垃圾食品)越来越多,41%的零售店卖食品,连家具批发店、汽车修理店、药店、百货大楼的内衣部都有食品供应,糖果、薯条和碳酸饮料引诱消费者无节制购买;更糟糕的是,过去40年里,餐饮场所的数目增加了两倍,餐馆的规模也显著扩大。第三,食品广告变得愈发侵略性十足,食品业每年花100亿美元搞宣传,其中两成针对儿童;一个与之相关的事实是,现在,许多食品店靠与大企业合作盈利,而不指望靠零售挣大钱。
上述两部分内容探究的是其他媒体上也能看到的基本事实,占总篇幅1/2的第三部分,则是这些事实的成因和对策。相信科恩的论调会让很多人不舒服,特别是那些嘲弄前纽约市长布伦伯格限制该市碳酸饮料瓶容积(作为他的“保姆政府”措施的一部分)的家伙。
科恩的第一条建议是标准化:无论啤酒还是葡萄酒,都得定量,餐馆也应按份提供食品。其次,她呼吁:政府应限制“基于冲动的营销”,如禁止不专营食品的店家卖吃的,限制饭馆提供套餐,在正餐时间之外禁止快餐外送……最后,她还想发起反对食品广告的战役。
科恩举了个19世纪伦敦的例子,以强化本书的说服力。彼时,英国人往窗外排放废气,把动物尸体随便扔在街上,导致疾病肆虐。终于,忍无可忍的政府开始强制推行卫生标准,重新设计已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布局,开挖下水道。“我们宁肯得病,也不愿被迫健康!”这话听着耳熟吗?但科恩说,尽管伦敦市民一度激烈反抗,卫生革命“预示着变化开始了”。
这不是一本关于节制饮食的书,实际上,它更像一本反对节制饮食的书。正如科恩所言,禁欲对多数人是无效的。她号召我们改变对肥胖的习惯性看法和应对方式,这种呼声是自由主义者、企业家和那些喜欢一站式购物的人不喜欢听的。她说:“人们正在遭罪,所以,我们要保护他们。”说到底,肥胖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的议题,指责任何个体都无助于改变大局。
□美国《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