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1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军转民”、“民转军”都不鲜见

军事科技并非总高高在上

○本报特约撰稿 秦鸥 《 青年参考 》( 2014年01月22日   18 版)

    GPS卫星定位系统是“军转民”的成功范例

    不是所有军用装备都比民用产品复杂昂贵,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之间也没有绝对的鸿沟。因此,简单批评军备生产和民用工业无法互利,并非严谨科学的态度。

    无论在国际防务展上还是在各国的阅兵仪式上,琳琅满目、性能先进的各色武器装备总能让围观者大开眼界、惊叹连连。即便如此,在各个时代,都会有和平主义者称现代化武器装备是“华丽的浪费”,“不能吃又不能用,无法惠及民生”。这样的指责有多大合理性呢?

    军标产品不是全能冠军

    军事科技也称国防科技,系为达成军事目的所发展的特定科技。它通常体现在军用平台、系统、武器装备等硬件上,也会以计算机程序、技术规范、信息、算法或数据库等软件形式呈现。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有相对明晰的分野,这种区别主要是就实际功能而言,特定军事科技无法简单转为民用——要么是受法律限制,民间组织或个人不能合法使用,要么是未经适当训练,可能对使用者本身或他人产生危害。因此,军事科技才显得有些“卓尔不群”。

    另一方面,军事科技并不构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例如,构筑碉堡有很多讲究,但相关技术仍被归入土木工程;同样,战舰与战机种类繁多,其设计与生产仍属于造船工程与航空工程学研究范畴,并未另起炉灶。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理论相通,军事科技与军用产品只能算作相关学科的特殊应用。当然,就狭义的兵器工业而言,它集中应用了机械、机电、光电、航空、材料、化工等跨学科知识,在个别情况下也会被当做独立学科对待。

    在很多公众眼里,依照军用规范生产的产品统统是坚固、耐用与高效的,此系误解。事实上,所有军品的规格都遵循“任务导向”原则,质量标准依据预想任务情况而定。诚然,军用装备经常需要顶风冒雨,不顾寒暑,但毕竟不是挑战极限,上天入地,所以,与许多极地探险或登山深潜等活动所运用的平台相比,军品反倒不必来得那么皮实。在现实中,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往往在人口密集区域进行,故军用潜艇活动的深度与深海科考潜艇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山地军团的活动范围也难望职业登山家项背,他们所用的装备不及民品也就不足为奇了。粗略而言,军品总体上确实要求坚固耐用,但绝无“秒杀”一切民品之能。

    效能精良,但非独占鳌头

    军品经常被视为“最尖端科技的结晶”,因此,军民同类产品若比拼规格,军品往往大幅度领先,但这也不绝对。比如,航母上的航空起降管制系统或是空中预警机所配备的空战任务管制系统,面对上百架次战机的来回穿梭,瞬息万变的对地、对海、对空情况,能有条不紊地应对,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若是和伦敦希斯罗、德国法兰克福、纽约肯尼迪、东京成田、新加坡樟宜等机场使用的航空管制系统的作业强度相比,二者并不在一个数量级。

    还有人羡慕美军的自动化指控通情系统(C4ISR),称它能够掌握数量惊人的平台位置与状态,管理海量信息交换,实时传达内容复杂的作战指令,照常理推断,在民间不可能有任何同类系统堪与之匹敌。可是,如果了解一下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航行管制系统,就会发现民用系统的效能与复杂度毫不逊色。即便是五角大楼最强力的战场管理系统,与华尔街、伦敦、东京乃至香港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与运作效率相比,也难以并驾齐驱。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生产许多高科技产品所需的环境控制条件,完全不亚于军事科技所能达到的水平。特别是在误差容忍度上,军事工业与精密民用工业相比,后者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尽管军事科技的产物总是效能精良,仍绝非处处独占鳌头。

    军民通用的实例比比皆是

    另一种通行的认识是:所有军品都必须专门设计,因此才会拥有极高的价格和利润。而今,这种观点也在悄然丧失公信力。纵观全球,各国军品采购直接引进民用现货的情况比比皆是,况且,许多军需品系用于非战斗环境,如部队机关所用的家具及文具,与普通政府机关或企业办公室完全相同,无须另订规格。军事医疗单位所用的药材器械基本也是军民通用,军中最擅长的航空医学和潜水医学,大部分配套硬件也和民间规范相同。另外,许多为军队操作的工程机械,在民间建筑业照样广泛运用,往往只是外观不同。至于军营生活中所需的厨房卫浴用具,或许只是表面标记略有不同,其余皆和民品同步。

    运用军事科技生产军品,并未涵盖所有军用器物,民品规范或作业程序亦被各国军队广泛采纳,以平抑开支。最突出的例子是商业仓储管理系统,“入伍”后直接转化成配件与补给品管理作业标准。某些商业电讯标准编码,由于已与诸多硬件配套,也被军队直接沿用,作为非机密通信网络的骨干。熟悉内情者由此意识到,军事科技并非与民用科技“泾渭分明”。

    “军转民”同样属于常态

    纵观历史,军事科技转化为民用的案例同样为数众多。“经典之作”包括:微波炉来自雷达工艺,数字相机源于侦察卫星装备、青霉素原系战场救伤抑制感染用、对讲机由军用通信装备改装,互联网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本是军用,转为民用后才产生颠覆性效应……的确,某些军事科技须经转换甚至降级,方可顺利被民用市场接受,但也有不经刻意改装,直接转为民用的情况,夜视装备与军用地理测绘技术就是明证。

    套用类似模式,民用科技亦可经由武器化或军标转换程序,通过强化或改善制造标准和产品质量,满足国防需求,从而被纳入军事科技体系。换言之,“执干戈以卫社稷”使用的是军事科技,但“持犁耙亦可杀敌”,正可谓,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转换之妙,存乎一心”。

 

军事科技并非总高高在上
日防卫省筹建“特种运输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