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 [英] 杰奎琳·罗斯 译者 姜琳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20日
32
版)
|
《论抵抗》(On Resistance),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2013年11月,264页。 |
|
关于作者: 霍华德·凯齐尔,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欧洲哲学,主要著作包括《康德词典》、《审判的艺术》、《瓦尔特·本雅明》、《勒维纳斯与政治》等。 |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不公与歧视继续存在,抵抗便不会终结。
在新书《论抵抗》中,霍华德·凯齐尔对抵抗运动的思想与实践重新进行了一番梳理。不能不说,这本书面世的时机恰到好处——如今,全球各地一度如火如荼的抵抗运动,从“阿拉伯之春”到希腊人民对紧缩措施的反抗,似乎都在军队和法律面前陷入了低潮;很多一度被视为变革希望的示威抗议,在对垒国家机器和全球资本的过程中倍感无助。
暂且将残酷的现实搁在一旁。首先,《论抵抗》对此类运动的意义做出了阐释:“为了看清盘旋在头顶的命运有多残酷,我们应当从幸福感中后退一步,时刻准备投入反对不公正的斗争中。同时,我们需要相信,在现代社会中,抵抗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从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起,凯齐尔承认,前者的《战争论》给自己很多启发,因为克氏所指的战争就是“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不惜一切代价保存自己的抵抗能力”。
“为什么”是《论抵抗》反复着墨的一个基点,也是任何有志于参加抵抗运动的人必须自问的——除了抵抗,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出路吗?当我们读到书中众多男女主人公,包括“圣雄”甘地、南非反种族隔离者、墨西哥“萨帕塔抵抗运动”领袖的事迹后,更具体的问题随之浮现:他们想通过抵抗得到什么?他们会因为抵抗而得到怎样的升华?
20世纪,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大大拓展了抵抗的内涵,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基于过程的公正”,它不是由暴力支撑,而是由合法性背书,从而还大众以自由。甘地曾有言,“如果下位者拒绝遵守不公正的法律,没有谁的暴行能让他屈服”。从另一方面讲,以暴制暴看上去气势磅礴,但暴力抵抗“是由敌人证明是否有用,往往是无意义的”。
在三四十年前的南非,人们纷纷撕毁身份标识并投入火中,以示对种族歧视的零容忍。至于墨西哥的贫苦百姓,他们自称“会抵抗的死者”,以诗歌般的语言形容自身的命运:“一个无名小人物,一场不公正的和平引起的战争,一个温柔的被激怒者,一种产生希望的痛苦……没有什么是我们的。我们,这些无名者,这些从来没活过的人,我们是萨帕塔民族解放军。”
在凯齐尔笔下,抵抗又被解读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对机会的颇具想象力的反应”。另一方面,抵抗是谨慎的,它必须谨慎,否则就会被冲动导向混乱。有关抵抗的知识是冷僻的,它通常隐居于国家权力认可之外,后者则不遗余力地根绝抵抗的可能性——想想被印度政府命名为“绿色搜捕”的大规模镇压,再想想奥巴马的无人机,你就会明白的。
从解放广场到“占领华尔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催生了“社交媒体可以锻造变革之路”等论调。然而,我们必须记住,现代科技同样是资本与官僚武装自身的手段,互联网的起源,就与兰德公司这个为政府出谋划策的智囊机构密不可分。而且,技术越复杂,受破坏的可能性越大,正如保密事项越多,泄密的危险越大,根本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抵抗策略。
就像示威游行那样,虽然存在各种危险,抵抗活动仍有“内在的需求,自我肯定的意义,并能提供快乐”。人类的未来将由斗争决定吗?就这一点,凯齐尔明显持肯定态度。《论抵抗》就是在讲斗争的哲学。对于那些经常思考时代潮流走向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必读书。
英国《独立报》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不公与歧视继续存在,抵抗便不会终结。
在新书《论抵抗》中,霍华德·凯齐尔对抵抗运动的思想与实践重新进行了一番梳理。不能不说,这本书面世的时机恰到好处——如今,全球各地一度如火如荼的抵抗运动,从“阿拉伯之春”到希腊人民对紧缩措施的反抗,似乎都在军队和法律面前陷入了低潮;很多一度被视为变革希望的示威抗议,在对垒国家机器和全球资本的过程中倍感无助。
暂且将残酷的现实搁在一旁。首先,《论抵抗》对此类运动的意义做出了阐释:“为了看清盘旋在头顶的命运有多残酷,我们应当从幸福感中后退一步,时刻准备投入反对不公正的斗争中。同时,我们需要相信,在现代社会中,抵抗是一种生活方式。”
本书从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起,凯齐尔承认,前者的《战争论》给自己很多启发,因为克氏所指的战争就是“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不惜一切代价保存自己的抵抗能力”。
“为什么”是《论抵抗》反复着墨的一个基点,也是任何有志于参加抵抗运动的人必须自问的——除了抵抗,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出路吗?当我们读到书中众多男女主人公,包括“圣雄”甘地、南非反种族隔离者、墨西哥“萨帕塔抵抗运动”领袖的事迹后,更具体的问题随之浮现:他们想通过抵抗得到什么?他们会因为抵抗而得到怎样的升华?
20世纪,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大大拓展了抵抗的内涵,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基于过程的公正”,它不是由暴力支撑,而是由合法性背书,从而还大众以自由。甘地曾有言,“如果下位者拒绝遵守不公正的法律,没有谁的暴行能让他屈服”。从另一方面讲,以暴制暴看上去气势磅礴,但暴力抵抗“是由敌人证明是否有用,往往是无意义的”。
在三四十年前的南非,人们纷纷撕毁身份标识并投入火中,以示对种族歧视的零容忍。至于墨西哥的贫苦百姓,他们自称“会抵抗的死者”,以诗歌般的语言形容自身的命运:“一个无名小人物,一场不公正的和平引起的战争,一个温柔的被激怒者,一种产生希望的痛苦……没有什么是我们的。我们,这些无名者,这些从来没活过的人,我们是萨帕塔民族解放军。”
在凯齐尔笔下,抵抗又被解读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对机会的颇具想象力的反应”。另一方面,抵抗是谨慎的,它必须谨慎,否则就会被冲动导向混乱。有关抵抗的知识是冷僻的,它通常隐居于国家权力认可之外,后者则不遗余力地根绝抵抗的可能性——想想被印度政府命名为“绿色搜捕”的大规模镇压,再想想奥巴马的无人机,你就会明白的。
从解放广场到“占领华尔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催生了“社交媒体可以锻造变革之路”等论调。然而,我们必须记住,现代科技同样是资本与官僚武装自身的手段,互联网的起源,就与兰德公司这个为政府出谋划策的智囊机构密不可分。而且,技术越复杂,受破坏的可能性越大,正如保密事项越多,泄密的危险越大,根本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抵抗策略。
就像示威游行那样,虽然存在各种危险,抵抗活动仍有“内在的需求,自我肯定的意义,并能提供快乐”。人类的未来将由斗争决定吗?就这一点,凯齐尔明显持肯定态度。《论抵抗》就是在讲斗争的哲学。对于那些经常思考时代潮流走向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必读书。
英国《独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