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
在北京顶风而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 朱家雄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13日
33
版)
对异乡人来说,秋冬时节的风连绵不断,仿佛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写照。既然风静的日子只是奢望,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顶风而行,与风中的命运抗争。
记得那年秋天初到北京,我去游颐和园。船在昆明湖上行,并不快,迎面而来的风却很急,哗啦啦的。那么好的阳光灿烂的秋日,我头发飘飘,衣襟翻飞,脸给吹得生疼,这是北京的风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谁知道,这第一次顶风而行,恰恰成了我日后在北京生活状态的象征。风从许多方向吹来,不放过我任何一部分的肌体。对我来说,这风可不是“浴乎沂,风乎舞雩”(编注:出自《论语》,意为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的风,北京的风使我感受到阻力,反衬出的是抗风前行的坚韧。北京的风如此频繁,像异乡来客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境一样。但我们别无选择,既然来到这风的城市,就要与风抗争,与风中的命运抗争。
比起南方老家,北京冬天的风可谓寒冷刺骨。但我不得不每天清晨骑了车,匆匆赶去上班,天天被吹得鼻翼冰凉,耳扇麻木,两只手掌在似有似无间。尽管这种彻骨的风我已领教好些年了,至今总也不能习以为常。
因此,我不喜欢北京的风——连同其他季节的风。北京的风若能静下来,这座城市里的生活将更怡人。风静的日子,都市里的人们舒展得像洒脱的飞鸟,一群群掠过蔚蓝的天空。
一个外乡人在北京的生活,叫漂泊。生活多少年,就是漂泊多少年。故乡是根,无根的日子像浮萍,总在风浪与动荡中流转,不能安稳。我知道,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在这个城市里游走,疲惫、持久却自信依然。对于这批新生代的人群来说,风静的日子恐怕只能成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象征。
风静的日子,是故乡的日子,是在家的日子;风静的日子,是身心的安详与宁静,是梦想中的精神家园;风静的日子,是乡愁,既是恋乡思故,更是对返璞归真平静生活的向往:不用再绷紧经脉和时间,充分地放松肉体和精神,就如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暖暖的阳光照着悠闲的你。此时,风已停息,万物远去,仿佛高出尘世。
其实,我清楚地知道,北京的风总在吹,人群也总在风中。我不能奢望风静的日子,只有任强韧的生命顶风而行。
□摘自《未名湖畔的青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对异乡人来说,秋冬时节的风连绵不断,仿佛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写照。既然风静的日子只是奢望,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顶风而行,与风中的命运抗争。
记得那年秋天初到北京,我去游颐和园。船在昆明湖上行,并不快,迎面而来的风却很急,哗啦啦的。那么好的阳光灿烂的秋日,我头发飘飘,衣襟翻飞,脸给吹得生疼,这是北京的风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谁知道,这第一次顶风而行,恰恰成了我日后在北京生活状态的象征。风从许多方向吹来,不放过我任何一部分的肌体。对我来说,这风可不是“浴乎沂,风乎舞雩”(编注:出自《论语》,意为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的风,北京的风使我感受到阻力,反衬出的是抗风前行的坚韧。北京的风如此频繁,像异乡来客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困境一样。但我们别无选择,既然来到这风的城市,就要与风抗争,与风中的命运抗争。
比起南方老家,北京冬天的风可谓寒冷刺骨。但我不得不每天清晨骑了车,匆匆赶去上班,天天被吹得鼻翼冰凉,耳扇麻木,两只手掌在似有似无间。尽管这种彻骨的风我已领教好些年了,至今总也不能习以为常。
因此,我不喜欢北京的风——连同其他季节的风。北京的风若能静下来,这座城市里的生活将更怡人。风静的日子,都市里的人们舒展得像洒脱的飞鸟,一群群掠过蔚蓝的天空。
一个外乡人在北京的生活,叫漂泊。生活多少年,就是漂泊多少年。故乡是根,无根的日子像浮萍,总在风浪与动荡中流转,不能安稳。我知道,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在这个城市里游走,疲惫、持久却自信依然。对于这批新生代的人群来说,风静的日子恐怕只能成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象征。
风静的日子,是故乡的日子,是在家的日子;风静的日子,是身心的安详与宁静,是梦想中的精神家园;风静的日子,是乡愁,既是恋乡思故,更是对返璞归真平静生活的向往:不用再绷紧经脉和时间,充分地放松肉体和精神,就如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暖暖的阳光照着悠闲的你。此时,风已停息,万物远去,仿佛高出尘世。
其实,我清楚地知道,北京的风总在吹,人群也总在风中。我不能奢望风静的日子,只有任强韧的生命顶风而行。
□摘自《未名湖畔的青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