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警察局变间谍窝 恐怖分子太“傲气”

“9·11”为何没再找上美国

○作者 [美] 鲍勃·德罗京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11月13日   32 版)

    《敌人就在我们中间》(Enemies Within),点金石出版社2013年9月,321页。

    变身间谍机构的警察局,脑筋不灵的恐怖分子再加上一点运气,让“9·11”事件没有第二次降临美国。与此同时,反恐战役在法律和社会方面的后遗症也开始浮现。

    严格得有些变态的机场安检、情报机关无孔不入地搜集并监控电话记录,无人机和“海豹突击队”在全球范围大开杀戒……当人们为这些新闻不安时,他们很可能忽略一个事实:2001年9月11日之后的十几年间,美国已很多次从大规模恐怖袭击的魔爪下逃脱。

    除了运气因素使然,如此的幸运是因为在国内实施了强有力的法律管制,在国外加强了情报活动?还是出于某种不可思议的巧合,导致蠢蠢欲动的恐怖分子,像大多数普通犯罪分子那样,意外地露出了马脚而提前被捕?这是一个长时间没有得到明确解答的问题。

    其实,与恐怖主义扯上关系而被送去关塔那摩等地的,许多只是想成为本·拉登式“英雄”的半大孩子,他们收到线人递来的假炸弹后,被政府精心设计的圈套逮个正着。

    另外一些看起来非常致命的阴谋,包括2009年12月底特律的“内衣炸弹”登机事件,以及2010年5月纽约时报广场的汽车炸弹警报,之所以没有酿成大祸,则是由于阴谋者那嘶嘶作响的引线出了毛病,而不是因为警方和情报机构的警觉搅黄了他们的算盘。

    恐怖分子:

    被抓也要出风头

    了解过这些,我们在观察吉布拉·查兹及其案卷时便不至于大惊小怪。回到2009年,查兹的公开身份是纽约街头的一位流动摊主,他悄悄与两位朋友飞到巴基斯坦,去基地组织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者训练营接受洗脑,回国后便决定“做点大事”——炸掉3列地铁。

    这个案例之所以特别有启发意义,不仅是因为查兹和他的同谋者悉数落网——让我们再次感谢好运、歪打正着的警察和脑筋不灵的恐怖分子的组合——而且还因为它帮助揭露了“9·11”事件后美国的一幕奇观:纽约警察局(NYPD)成了无比凶猛的间谍组织。

    马特·阿普佐和亚当·高曼都是美联社调查记者,他们揭露纽约警察局对穆斯林社区进行谍报活动的调查报告曾获2012年度普利策奖。在新书《敌人就在我们中间》里,他们再接再励,尝试模仿执法者的语言对查兹一案加以改写。这是种不均匀的混搭,效果意外地好。

    相关章节读起来,就像是在看一部令人紧绷神经的惊悚片,充满了汽车追逐、秘密监视和警方内部的明争暗斗。“头脑清醒却满嘴脏话的探员”与“皇后区的3个笨蛋”反复周旋,前者甚至做了连中情局都不敢想的尝试:去巴基斯坦,直接从基地组织高层获取情报。

    故事的发展峰回路转。嫌犯查兹回家后,给自己的上线发了封电子邮件,通告他的“伟大计划”。情报部门及时抓住了这不起眼的一点信息,由此认定有人想在某个大城市发动袭击。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全国性的大搜捕,不少穆斯林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查兹发现被监视后,将制造炸弹的化学品从马桶冲走,从而销毁了全部罪证。接下去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连呼“料不到”——查兹认为自己比追捕者更聪明,同意去和警方面谈,很快便认了罪。

    这便是本书揭示的、鲜为人知的真相之一角:公众普遍认为恐怖嫌犯都是些死硬分子,在受审时守口如瓶;但实际上,大部分人很乐意坦白,即使是已经被告知有权保持沉默。原因在于,恐怖分子更喜欢出风头,一旦无法继续实施计划,认罪就成为其展现荣耀的机会。

    纽约警察:

    天下之人皆可疑

    笔锋转到纽约警察局的情报工作时,叙事节奏便适当地放缓了下来。两位作者揭示了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如同恐怖分子的镜像那样,纽约的警察在“9·11”之后也变得愈发偏激、歇斯底里;他们“相信恐怖分子无处不在……中产阶级和失业者,漫无目标的闲汉和雄心勃勃的职员,罪犯和大学生,土生土长的美国公民和新移民……任何人都可疑。”

    结果,警察局变成了人口统计局。该部门派出便衣(也就是俗称的“耙子”),到咖啡馆、书店和清真肉店到处溜达。他们秘密征募线人,跟踪“半岛”电视台的观众,对和伊斯兰教有关的讲座实施窃听,渗透进高校社团……闹市区的清真寺都被视为反恐前线。

    把监控重点放在正常的公众演说和传教活动上,而不是集中于非法行为上,是非常耗费资源的,也不具合法性。警察自己也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冷笑话:“这里是英特尔(亦作英语“情报”的简写)。我们不办案。我们只加班。”

    显然,纽约警察局的反恐部门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其情报处养了600多号人,年度预算6000万美元,但工作成效不让市民放心。至少,他们没能及时抓到吉布拉·查兹一伙。关键是,当局不应在恐怖分子行动前,而只能在其动手后进行追查吗?这似乎也不妥当。对纽约警察局“秘密评估美国公民的宗教和政治观点……为防范恐怖主义而干涉受宪法保护的新闻与言论自由的做法”,两位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不满,又表示这情有可原。

    “这是否有违正义呢?我们不知道。”本书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想也不会有谁能就此给出标准答案。但无论如何,《敌人就在我们中间》留下的问题是值得玩味的。

    □美国《洛杉矶时报》

 

“9·11”为何没再找上美国
隐私让我们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