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亲情逼迁:撤通知更要撤株连意识

○杨燕明 《 青年参考 》( 2013年10月30日   02 版)

    撤一份通知很容易,但要消除基层官员的人治意识却很难,消除他们的株连意识则更难。强拆甚火时的“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荒谬意识,似乎如今仍存在于一些官员的脑海中。如果任由株连的意识渗透到基层权力的运行中,其消解的必将是政府的公信力。

    “我该怎么办?”10月26日零时18分,湖南长沙的小学教师谭双喜把自己的工作调动通知发到了微博上。按照长沙天心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的通知,这位小学高级教师要在下周一到拆迁指挥部报到,任务是劝婆婆。这份调岗通知的落款为天心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并加盖该部门公章。目前,官方撤掉了这份通知,并口头通知谭双喜回学校上课。(10月27日《新京报》)

    再现“亲情逼迁”!前不久,广东增城的“亲情逼迁”就引发质疑——公职人员被政府发文要求参与征迁,表现不力即被批评“思想落后”,轻则面临停薪、重则可能停职。随着法治进步与舆论监督的深入,类似于断水断电、半夜偷袭一般的强拆路线,如今虽未绝迹但已较以前少见。不过,拆迁工作的刚需仍然存在,于是在一些地方强拆演变成“亲情逼迁”,继续演绎着“软暴力”——用家庭捆绑与株连的方式,推进拆迁工作的开展。

    这样的“亲情逼迁”,从实质上来说,与暴力拆迁并无二致,都是有悖法治精神的。比如在法治精神上,无论是无罪推定的原则,还是“近亲属可拒绝作证”的修正,都是一种人性关怀的体现,也是在传承亲情伦理。遗憾的是,这种法治精神在基层,似乎并没有被感知、被运用,所以“亲情逼迁”才会层出不穷。于“亲情逼迁”而言,其比强拆还多了一重“罪”,那就是其潜藏着撕裂亲情的风险。

    如今,这份要求“亲情逼迁”的通知已经撤掉,且口头通知这名教师去学校上课,虽然仍然没有足够的诚意,但已经做出一定的妥协。只是,没有诚意的官方纠正,仍难以给公众信心。毕竟,撤一份通知很容易,但要消除基层官员的人治意识却很难,消除他们的株连意识则更难。强拆甚火时的“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荒谬意识,似乎如今仍存在于一些官员的脑海中。如果任由株连的意识渗透到基层权力的运行中,其消解的必将是政府的公信力。

    事实上,于拆迁而言,更要想的不是如何去拆迁,而应多思考这些人为何不愿被拆迁。比如,官方给出的补偿是不是确保了最起码的公平?与市场价格相比如何?此外,被拆迁人是否有必要的权利申诉与救济渠道?还有,双方的利益协商机制是否健全?等等。只有多从依法行政上去思考,多从被拆迁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才可能理顺这背后的利益链条,减少拆迁遭遇的阻力。至于动辄就是强拆、“亲情逼迁”,一方面见证权力不受约束,人治因素甚浓;另一方面也见证一些官员的法律素养明显不够,或者说对法律缺乏足够的敬畏。

    因而,对于长沙这要求“媳妇劝婆婆拆迁”的闹剧,我们仍需要足够的反思与追问。譬如,为何法律意识在一些基层推进如此困难?如何突破基层利益集团的阻扰?等等。就此事而言,撤销通知远不是终点,对作出调岗决定的领导进行必要的处分,对基层官员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等,都应尽快提上议程,而不是就此作罢。不然,对“亲情逼迁”操纵者的无视与宽容,就是对人治、对不敬畏法律的间接纵容,其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在拆迁工作中,有一个底线必须被我们所遵循,那就是——权力必须受到约束;法律必须得到彰显。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亲情逼迁:撤通知更要撤株连意识
中国周边大外交如何打造“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