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带50年:承载记忆的AB面
本报特约撰稿 杨桀斯 易雨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25日
39
版)
|
艺术家用磁带创作的人像 |
|
如果你能说出这俩东西的联系,那么说明你已经老了。 |
当MP3、iPod之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承载优质音乐来袭时,怀旧的人们鼓动着几乎销声匿迹的A/B面磁带“搞复辟”。即使随身听已不再生产,也不妨碍我们从磁带中寻找一个时代的记忆。
前阵子网上流传过一张图片,图上是一盘磁带和一支铅笔,并写着:“如果你知道两者的关系,就说明你老了。”看到图片的70和80后,在自嘲地轻笑一声后,内心最弱软的地方也被触动了:我们有谁没听过磁带,没用铅笔卷过卡住的磁条呢?
磁带,作为承载一个时代记忆的载体,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数据存储到主流的音乐存储介质,它为大家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虽然,在更为猛烈的数字洪流攻势下,磁带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必备品,依然历久弥新。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成了全球首盘盒式磁带,大小仅为早期的菲德里派克(Fidelipac)循环卡式录音机的1/4,磁带双面都由塑料外壳包裹,可最大程度保护其中的数据,每一面可容纳30到45分钟的立体声音乐。由于具有轻便、 耐用、 互换性强等优点,磁带得到迅速发展。不过,受限于磁条宽度和播放速度等因素,早期的磁带在音响效果上表现并不理想。
1965年,8声轨磁带诞生。3年后,TDK的超级动态系列上市,宣告了第一款“高保真”磁带诞生。1970年,第一盘120分钟磁带诞生,即每一面可容纳60分钟的音频数据。
由于早期的卡带系统是面向听写和便携设计的,而且那时播放器的声音品质并不适合播放音乐,直到1971年,Advent公司推出了201型磁带机——其搭载杜比B型降噪系统,磁带才被更加认真地用于录制音乐,为之后开始的高保真卡带和播放器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索尼Walkman系列为代表的便携式随身听出现,造就了磁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比起笨重的立式录音机,随身听的尺寸非常小,设计也很前卫。正是在这个时期,音乐磁带的销售开始取代密纹唱片,随身听一跃成为便携式音乐市场的象征。
“磁带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美国雅虎音乐评论称,“它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也让朋友之间共享音乐更为方便,你甚至还可以用磁带记录下自己搞怪的演唱,人们与音乐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同时期的中国70后对此感受颇深,在那个刚刚开放的时代,磁带带来了西方及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同时尽情宣泄青春活力的大门。以Beyond乐队、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等流行歌手的音乐,以磁带的方式在中国大陆流行,也间接地催生了80年代后期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崔健、黑豹乐队为代表的内地流行歌手红遍全国。在那个年代,能拥有随身听是件非常文艺的事,磁带在国内的销量激增。
然而好景不长,在很多西方国家,磁带市场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销售高峰后,就开始急速萎缩。到了90年代初期,CD的销售就超过了预录制卡带。
但这种情况在90年代的中国并不明显,80后已经逐渐长大,成了磁带音乐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使用随身听播放卡带更加普遍。相比之下,便携式CD机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市场并未掀起高潮,当然也跟当时的国内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技术的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1998年,韩国三星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台MP3播放器。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尤其是进入了千禧年之后,MP3格式开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中国消费者也逐渐摒弃了老旧、笨拙且存储量小的磁带。
磁带似乎行将就木。
2007年,当英国一个主要的电器零售商宣告停止销售磁带后,《太阳报》就自作主张宣告了磁带的死亡。2009年,网络杂志Pop Matters认为磁带已经可以圆满退场了:“一些媒介就是注定要灭亡且永无复兴之日,磁带注定是这种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这些念讣告的都失算了。
2010年秋,美国媒体报道了磁带的“重生”:美国25个音乐厂牌开始重新制作磁带,著名的音乐网站Pitchfork也早就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并且这些磁带不是老专辑的翻录,而是新发行的专辑。一些独立乐队,如Animal Collective,Deerhoof,the Mountain Goats也在今年推出了磁带专辑。
“2012年的磁带销售量超过了2011年。”联邦音像公司的老板史蒂文·斯戴普说。斯戴普家族在1969年建立了联邦音像公司,最早的业务就是为广播公司提供磁带。现在,联邦音像在线售卖空白磁带、CD、DVD和标签。在联邦音像公司的总销售额中,磁带订购占了1/3。从2008年至今,磁带的销量已经上涨了50%。
在中国,磁带变为一种收藏,依旧活跃在市场上。业内的行家说,老磁带的大部分品种发行量小,外加绞带、受潮等自然损耗和人为损耗,其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第一盘立体声专辑磁带《朱逢博独唱歌曲选》是目前收藏市场上的极品,当年发行了不同编号、不同封面的三个版本,全部集齐,价值不菲。早些年就有人花500元一盘的价格求购,可见它的珍罕。在市场上,一盘叶丽仪的《上海滩》磁带可轻松卖到100元,连齐秦的《狼》也超过当年定价一倍多。
很多人收藏磁带其实并不为升值赚钱,而是单纯地想留住自己的青春记忆。静谧的夜,看好钟爱的那首歌在磁带的A面还是B面,然后轻轻按下“Play”键,听磁带的齿轮转动发出“沙沙”声,我们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
在音乐厂牌Sockets Records的老板肖恩看来,“磁带确实不如CD听起来那么丰富,但它也具有数字音乐所完全不能企及的特质——比如说失真音色。磁带的失真会让声音变得温暖、丰富,并被放大”。
当MP3、iPod之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承载优质音乐来袭时,怀旧的人们鼓动着几乎销声匿迹的A/B面磁带“搞复辟”。即使随身听已不再生产,也不妨碍我们从磁带中寻找一个时代的记忆。
前阵子网上流传过一张图片,图上是一盘磁带和一支铅笔,并写着:“如果你知道两者的关系,就说明你老了。”看到图片的70和80后,在自嘲地轻笑一声后,内心最弱软的地方也被触动了:我们有谁没听过磁带,没用铅笔卷过卡住的磁条呢?
磁带,作为承载一个时代记忆的载体,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数据存储到主流的音乐存储介质,它为大家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虽然,在更为猛烈的数字洪流攻势下,磁带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必备品,依然历久弥新。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成了全球首盘盒式磁带,大小仅为早期的菲德里派克(Fidelipac)循环卡式录音机的1/4,磁带双面都由塑料外壳包裹,可最大程度保护其中的数据,每一面可容纳30到45分钟的立体声音乐。由于具有轻便、 耐用、 互换性强等优点,磁带得到迅速发展。不过,受限于磁条宽度和播放速度等因素,早期的磁带在音响效果上表现并不理想。
1965年,8声轨磁带诞生。3年后,TDK的超级动态系列上市,宣告了第一款“高保真”磁带诞生。1970年,第一盘120分钟磁带诞生,即每一面可容纳60分钟的音频数据。
由于早期的卡带系统是面向听写和便携设计的,而且那时播放器的声音品质并不适合播放音乐,直到1971年,Advent公司推出了201型磁带机——其搭载杜比B型降噪系统,磁带才被更加认真地用于录制音乐,为之后开始的高保真卡带和播放器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索尼Walkman系列为代表的便携式随身听出现,造就了磁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比起笨重的立式录音机,随身听的尺寸非常小,设计也很前卫。正是在这个时期,音乐磁带的销售开始取代密纹唱片,随身听一跃成为便携式音乐市场的象征。
“磁带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美国雅虎音乐评论称,“它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也让朋友之间共享音乐更为方便,你甚至还可以用磁带记录下自己搞怪的演唱,人们与音乐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同时期的中国70后对此感受颇深,在那个刚刚开放的时代,磁带带来了西方及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同时尽情宣泄青春活力的大门。以Beyond乐队、邓丽君、张国荣、梅艳芳等流行歌手的音乐,以磁带的方式在中国大陆流行,也间接地催生了80年代后期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崔健、黑豹乐队为代表的内地流行歌手红遍全国。在那个年代,能拥有随身听是件非常文艺的事,磁带在国内的销量激增。
然而好景不长,在很多西方国家,磁带市场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销售高峰后,就开始急速萎缩。到了90年代初期,CD的销售就超过了预录制卡带。
但这种情况在90年代的中国并不明显,80后已经逐渐长大,成了磁带音乐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使用随身听播放卡带更加普遍。相比之下,便携式CD机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市场并未掀起高潮,当然也跟当时的国内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技术的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1998年,韩国三星公司推出了全球首台MP3播放器。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尤其是进入了千禧年之后,MP3格式开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中国消费者也逐渐摒弃了老旧、笨拙且存储量小的磁带。
磁带似乎行将就木。
2007年,当英国一个主要的电器零售商宣告停止销售磁带后,《太阳报》就自作主张宣告了磁带的死亡。2009年,网络杂志Pop Matters认为磁带已经可以圆满退场了:“一些媒介就是注定要灭亡且永无复兴之日,磁带注定是这种命运。”
然而,现在看来,这些念讣告的都失算了。
2010年秋,美国媒体报道了磁带的“重生”:美国25个音乐厂牌开始重新制作磁带,著名的音乐网站Pitchfork也早就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并且这些磁带不是老专辑的翻录,而是新发行的专辑。一些独立乐队,如Animal Collective,Deerhoof,the Mountain Goats也在今年推出了磁带专辑。
“2012年的磁带销售量超过了2011年。”联邦音像公司的老板史蒂文·斯戴普说。斯戴普家族在1969年建立了联邦音像公司,最早的业务就是为广播公司提供磁带。现在,联邦音像在线售卖空白磁带、CD、DVD和标签。在联邦音像公司的总销售额中,磁带订购占了1/3。从2008年至今,磁带的销量已经上涨了50%。
在中国,磁带变为一种收藏,依旧活跃在市场上。业内的行家说,老磁带的大部分品种发行量小,外加绞带、受潮等自然损耗和人为损耗,其收藏价值会越来越高。第一盘立体声专辑磁带《朱逢博独唱歌曲选》是目前收藏市场上的极品,当年发行了不同编号、不同封面的三个版本,全部集齐,价值不菲。早些年就有人花500元一盘的价格求购,可见它的珍罕。在市场上,一盘叶丽仪的《上海滩》磁带可轻松卖到100元,连齐秦的《狼》也超过当年定价一倍多。
很多人收藏磁带其实并不为升值赚钱,而是单纯地想留住自己的青春记忆。静谧的夜,看好钟爱的那首歌在磁带的A面还是B面,然后轻轻按下“Play”键,听磁带的齿轮转动发出“沙沙”声,我们的思绪也跟着回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
在音乐厂牌Sockets Records的老板肖恩看来,“磁带确实不如CD听起来那么丰富,但它也具有数字音乐所完全不能企及的特质——比如说失真音色。磁带的失真会让声音变得温暖、丰富,并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