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灾变当前,人类如何自救

作者 [美] 布伦丹·博雷利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14日   32 版)

    《散播、适应并记住:人类如何避免被灭绝》(Scatter, Adapt, and Remember: How Humans Will Survive a Mass Extinction),双日出版社2013年5月,320页。

    关于作者:安娜莉·纳威兹(Annalee Newitz),1969年出生,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是美国知名记者,报道主题涵盖科学、文化和未来学,同时也是科幻作家。她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创建和主编的io9.com于2010年被英国《泰晤士报》评选为全球30强科技博客网站之一。曾出版专著《假装我们已死:美国流行文化中的资本主义怪物》、《她是这样一位极客:女人笔下的科学、技术及其他》。

    技术乐观主义者相信,人类的聪明智慧,足以帮助我们在大灾变中笑到最后。

    若干年前,我在为去哥斯达黎加讲学做准备时,偶然得到了一本约翰·罗福迪·怀斯曼的《特种空勤团生存手册》,由此成了一名热衷于各种生存技术的活跃分子。我把救生包装进薄荷糖盒子以备不时之需,潜心研究如何规避火山喷出的毒气以及诱捕猴子;如果被迫在墨西哥湾上空跳伞的话,我有信心可以凭借吸吮鱼眼珠来获取淡水。

    但是,类似的技巧只有当鱼在水中、猴子在树上的时候才适用。21世纪或31世纪的人类搞不好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些挑战都是无法靠简单的工具独自解决的。气候变暖可能引发洲际干旱以及争夺水源的战争,难以治愈的新型瘟疫将席卷大陆,一夜间令数百万人丧生;坠入大气层的小行星会引发地狱般的大火,将整座城市变为焦炭。

    尽管这些世界末日般的情景听起来犹如小说,并非所有人都能一笑置之。在《散播、适应并记住:人类如何避免被灭绝》一书中,安娜莉·纳威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手段。作为科学类网站“io9”的创建者和编辑,纳威兹属于技术乐观主义者,相信我们可以智胜太阳系在未来几千年内扔过来的一切东西。为什么如此肯定呢?她的回答是:“因为在地球的45亿年历史中,这个世界至少有6次几乎被完全摧毁,但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幸存者。”

    最严重的一次大灾变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彼时,一座巨型火山喷出的灰粒弥漫于大气层,挡住了阳光,触发了短暂但可怕的冰河期。大约95%的物种一命呜呼,把海洋变成了富含细菌的烂泥。幸存者中包括一种与猪差不多大的兽类,名唤水龙兽。它们幸免于难的秘诀,似乎在于藏身地下的生活方式,由此免于被第一波炙热的爆炸烤熟。

    纳威兹受此启发,提出了“地下庇护所”概念。在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地区,从公元5世纪开始,居民就开始在火山岩中挖建地下城。留存至今的“德林库尤”遗址,总共有5层,最深处达180英尺,墙壁上还开掘出了喂养牲畜用的料槽。本书主张,这样的城市设计既可以让市民免遭战祸,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在核战争后继续长期生存的模式。

    全书最吸引人的部分在于对“后灾难时代”的构想,勾勒出残余的人类对地球表面进行再殖民的场景。如果足够幸运,我们的后代能够进入事先准备的知识仓库,其中包含了从建造水泵、保存番薯到治疗绵羊腹泻等五花八门的说明书。与此同时,现代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也有助于整个物种的长久统治。合成微生物可以填补建筑物的裂缝,全球性的卫生监测网络,则可以在流行病自不发达国家蔓延开来之前找出应对策略。

    随着纳威兹进一步展开未来蓝图,一个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自我扩张的世界逐步浮现。你我的大脑将被上传到计算机,进而被搭载于机械的躯壳中,在土星的某个卫星上蹦蹦跳跳。“最终,我们得走出这个行星的后院,开始为建立真正的星际文明奠定基础,”她以坚定的笔调写道。“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智人应该把至少再生存100万年作为目标。”

    诚然,这其中有不少一厢情愿的成分。在公海上,每个人都会把漂流者拉上救生筏,我们有帮助他人的道德义务,以减少世上的痛苦。升华到整个物种的层面上,若人类的DNA能永存于冰冷的宇宙之间,自然会令许多人感到宽慰。在最糟糕的场合,也希望有朝一日,某种来地球考古的智慧生物,能赞美我们写的“推特”和我们浇注的柏油路。

    对纳威兹来说,她希望自己的“智人后代”能够把“我们当作从未停止探索的勇敢祖先记在心中。”这是一种很积极也很乐观的情绪。而在笔者看来,如果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把你我的遗体转化为有用的生物燃料,未来的人类必定会更加兴高采烈。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分享到:

 

耻辱是中国现代化的催化剂
灾变当前,人类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