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美国宪法:激辩与妥协成就奇迹
○作者 古滕客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07日
33
版)
|
描绘费城制宪会议的画作 |
在激辩和妥协中诞生的美国宪法,称得上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众所周知,美利坚合众国最初是由13个州合并而成的。当时,这个新生的国家内忧外患,而且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循,费城制宪会议再三陷入僵局……在失败几率远大于成功几率的情形下,与会代表竟然创造出了一部流传后世的宪法。美国传记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一书,所记载的正是这个在激辩与妥协中诞生的奇迹。
作者带领我们回到1787年夏天的费城。55名代表,各怀歧见,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形下,试图制定一部适用于全国的根本大法。大会面临双重课题:首先,美国最适合实行何种政府?民主制、共和制,甚至有限的君主政体?第二,如何从无变有,创造出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政府形态来?与会者就此往复论辩,相持不下,有人发出威胁言论,有人离会抗议,连意志最坚定的人都心生绝望……美国宪法竟突破重重障碍呱呱坠地,如此壮举不是源于口号,而是分歧极大的众人极力申述各自的观点,从中寻求妥协方案的结果。作者强调,即便反对派的意见最终没有体现在宪法中,但这些意见也是铸就宪法的潜在力量,本身自有价值。
“妥协”往往意味着与魔鬼立约,牺牲了上好的,以将就最糟的。而在制宪会议中,妥协精神却由美善与荣光领军:“华盛顿坐镇主席位上,妥协精神就如和平之鸽,栖息在他的肩头。”众人起立发言之际,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在与彼此出身、地域观念、所属州立场所带来的种种偏见争斗——南对北,东对西,商对农。我们也看见他们改变心意,克服自尊,在必要的时刻,坦承自己的谬误。正是这部在妥协中成就的宪法,号称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不但孕育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更成为日后众多国家制定成文宪法时的典范。
书中大量八卦细节,辛辣、有趣又不失严谨。作者娓娓道出当年5月至9月间,制宪会议和其后的宪法批准会议上的一幕幕,令人如身临其境。“夏季烈日当空,人人汗流浃背。为了保密,窗户一律紧闭,而一旦打开,苍蝇又源源飞入,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制宪群贤的风采,耳闻他们的激烈争辩、警言妙语和沙沙的记录声;进而与代表们共同面对棘手难题,感受他们的希望、担忧和焦虑,审视治国之道。
作者没有回避会议上的利益纷争,但也让读者体会到众代表对国土的热爱和关切,看到一切背后的平等精神。康涅狄格州代表提出:各州不论大小,在参议院中的席次一律相等。“如果大州反对这个办法,大家干脆散伙算了。”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但与其一事无成,情愿能做成半件好事。当然,这种妥协也埋下了隐患,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黑奴问题。当时摆在大会面前的,并不是奴隶制度应否废除,而是谁有权来主宰奴隶问题——让各州自行决定,还是由联邦政府统一规定?当时流行的观念是,何不让各州自行决定,这样他们就会好好地干,就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确是美国大家庭的模范成员。
作者使用了讲故事手法,让一个个典型人物活灵活现,整本书读来毫无枯燥之感。译者文笔古雅、诙谐,亦彰显出制宪诸公的庄严。就拿华盛顿来说,不论是担任独立革命联军的总司令,还是合众国总统,他都遭到激烈批评。但身处制宪会议主席位置上,他表现得举止从容,有着异乎寻常的尊严,深深地打动每位见过他的人。他热情、脾气不好却极富自制力,曾坦言“我认为,虚荣不属于我的性格。”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这种个性对大会的影响力。
读罢全书,作者关心的重点,并非对美国宪法的颂扬,而是从事这项伟大实验的人,以及当年众人聚会的风云时刻。虽然美国比很多国家年轻,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与广袤的国土始终蕴藏着无数分歧,现代人坐观“民主奇迹”诞生,依然颇觉爽快。美国宪法的奇迹未必可以复制,但它背后的成功因素及其精神内涵,依然能给21世纪的我们以深刻启示。
在激辩和妥协中诞生的美国宪法,称得上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众所周知,美利坚合众国最初是由13个州合并而成的。当时,这个新生的国家内忧外患,而且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循,费城制宪会议再三陷入僵局……在失败几率远大于成功几率的情形下,与会代表竟然创造出了一部流传后世的宪法。美国传记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一书,所记载的正是这个在激辩与妥协中诞生的奇迹。
作者带领我们回到1787年夏天的费城。55名代表,各怀歧见,在无前例可循的情形下,试图制定一部适用于全国的根本大法。大会面临双重课题:首先,美国最适合实行何种政府?民主制、共和制,甚至有限的君主政体?第二,如何从无变有,创造出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政府形态来?与会者就此往复论辩,相持不下,有人发出威胁言论,有人离会抗议,连意志最坚定的人都心生绝望……美国宪法竟突破重重障碍呱呱坠地,如此壮举不是源于口号,而是分歧极大的众人极力申述各自的观点,从中寻求妥协方案的结果。作者强调,即便反对派的意见最终没有体现在宪法中,但这些意见也是铸就宪法的潜在力量,本身自有价值。
“妥协”往往意味着与魔鬼立约,牺牲了上好的,以将就最糟的。而在制宪会议中,妥协精神却由美善与荣光领军:“华盛顿坐镇主席位上,妥协精神就如和平之鸽,栖息在他的肩头。”众人起立发言之际,我们可以看见他们在与彼此出身、地域观念、所属州立场所带来的种种偏见争斗——南对北,东对西,商对农。我们也看见他们改变心意,克服自尊,在必要的时刻,坦承自己的谬误。正是这部在妥协中成就的宪法,号称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不但孕育出一个富强的国家,更成为日后众多国家制定成文宪法时的典范。
书中大量八卦细节,辛辣、有趣又不失严谨。作者娓娓道出当年5月至9月间,制宪会议和其后的宪法批准会议上的一幕幕,令人如身临其境。“夏季烈日当空,人人汗流浃背。为了保密,窗户一律紧闭,而一旦打开,苍蝇又源源飞入,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制宪群贤的风采,耳闻他们的激烈争辩、警言妙语和沙沙的记录声;进而与代表们共同面对棘手难题,感受他们的希望、担忧和焦虑,审视治国之道。
作者没有回避会议上的利益纷争,但也让读者体会到众代表对国土的热爱和关切,看到一切背后的平等精神。康涅狄格州代表提出:各州不论大小,在参议院中的席次一律相等。“如果大州反对这个办法,大家干脆散伙算了。”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但与其一事无成,情愿能做成半件好事。当然,这种妥协也埋下了隐患,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黑奴问题。当时摆在大会面前的,并不是奴隶制度应否废除,而是谁有权来主宰奴隶问题——让各州自行决定,还是由联邦政府统一规定?当时流行的观念是,何不让各州自行决定,这样他们就会好好地干,就会向大家证明自己确是美国大家庭的模范成员。
作者使用了讲故事手法,让一个个典型人物活灵活现,整本书读来毫无枯燥之感。译者文笔古雅、诙谐,亦彰显出制宪诸公的庄严。就拿华盛顿来说,不论是担任独立革命联军的总司令,还是合众国总统,他都遭到激烈批评。但身处制宪会议主席位置上,他表现得举止从容,有着异乎寻常的尊严,深深地打动每位见过他的人。他热情、脾气不好却极富自制力,曾坦言“我认为,虚荣不属于我的性格。”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这种个性对大会的影响力。
读罢全书,作者关心的重点,并非对美国宪法的颂扬,而是从事这项伟大实验的人,以及当年众人聚会的风云时刻。虽然美国比很多国家年轻,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与广袤的国土始终蕴藏着无数分歧,现代人坐观“民主奇迹”诞生,依然颇觉爽快。美国宪法的奇迹未必可以复制,但它背后的成功因素及其精神内涵,依然能给21世纪的我们以深刻启示。